刚刚追完《大明风华》,趁着热度还在,写写观剧时的感慨。
◇大智大勇真风度
由汤唯饰演的孙若微是该剧的女主角,也就是后来的孙太后。作为靖难之役的受害者,她亲眼目睹父母被屠戮,心灵受到重创;来不及抓住妹妹的手,姐妹分离,渐行渐远。为报杀父杀母之仇,孙若微与养父一行人进行了刺杀行动。不料事败,好兄弟聂兴被抓。出于兄妹之谊,孙若微冒死相救,进一度接触朱瞻基并与其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在接下来的任务执行中,若微渐渐发现幕后推手“皇爷”的诡诈心计,不再俯首听命,不再任人摆布,带领着伙伴们在艰难中重选道路。这般机智聪慧非男儿可及。
善良、正直、勇敢的若微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当也先太师率领的瓦剌大军兵围京城时,已经是孙太后的若微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留下来与将士们共进退;正面交锋时,她穿铠甲,舞刀剑,骑大马,上阵杀敌,鼓舞士气。那一刻,我深感若微的大将风度同时感到心疼。一个女人苦苦支撑,一个女人兼挑重任。
当儿子朱祁镇被俘虏受辱后,她心如刀绞,痛哭流涕,一度沉溺在悲伤之中,尽管儿子不争气在前,但是母子情难以割舍。大敌当前,在徐滨的建议和于谦的力荐下,她幡然悔悟,卸下了母亲的身份,担起了太后的职责;她果断废帝,按祖宗家法拥立新君,稳定军心,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心系黎明百姓的性命与安危。可谓大智大勇!
除夕之夜,本该家人团聚,但是若微只能隔空遥望,不能与孩儿同饮。走出深宫,任马车一路向前,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她一路走到关押瓦剌战俘的囚牢。手下将领献计将战俘杀光,以解心头怨愤,然而若微却选择了将战俘释放,在她心中,大明朝的百姓是自己的子民,瓦剌的战俘也是无辜的战争牺牲品,屠戮没有终止,杀人杀不尽人心。由此可见其仁心仁义。
◇真英雄为天下计
自古忠臣短寿,但为万世钦佩。于谦乃是千古忠臣也!不事权贵,不阿谀奉承,不欺上瞒下,处事不偏不倚,为人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堪比楷模。明太宗朱棣初见于谦后,便在孙子朱瞻基面前表示,能有于谦是大明朝的福气,这人刚正不阿,不忠于朱氏一族,而是为天下计,为苍生计,是一个真正的忠臣;但由于个性使然,若居高位,树敌万千,则会招致命短。最好的办法是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为了国家一定要保全他的性命。危难之际,此人可堪大用。
在京师保卫战中,太宗的话应验了。于谦临危受命,主持大局,大败瓦剌,让京师转危为安。三杨告老还乡后,推荐于谦担任内阁首辅,明确表示,有于谦在,大明朝还可以兴盛三十年。接管内阁后,于谦兢兢业业,即使景泰皇帝朱祁钰咄咄逼人,处处威胁,但是于谦谨遵礼法,三番五次进谏迎回太上皇朱祁镇。有臣子不解,问于谦:“当初你主张废帝,且朱祁钰待你不薄,高位加身,朱祁镇回来对谁都有好处,唯独会让你丧命,你为什么要将他迎回?”于谦并未从私人角度考虑,而是以祖宗礼法晓之以理。或立,或废,以国家计,以天下计。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斩首,京师百姓哭成一片。朱祁镇后来也承认错杀了于谦,但碍于局势,不得不杀。得知于谦被斩首后,孙太后御笔亲书,在于谦赠与自己的文天祥自画像临摹稿上题词,旌表于谦以国为重,清风凛然。
一首《石灰吟》是于谦为后世留下的瑰宝。“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与忠臣共勉——为国家大义,万死不辞。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综观全剧,出现最多的情节就是“杀!杀!杀!”似乎从靖难之役开始,就注定了朱氏子孙的命运。杀戮,夺权,再杀戮,再夺权。太宗朱棣的确在保护边境、拓宽疆土、与邻国结缘、开发海域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说到底还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杀伐者。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尽显帝王霸气。频频被噩梦惊醒,他多次奔赴鸡鸣寺,与国师姚广孝交流,一是想要找到释怀的理由,二是放不下疑心,三是担心后代子孙继续手足相残。太宗还拉着三个皇子和孙子回忆艰辛,共话亲情,并一起起誓:朱家后人不能屠杀亲族。那一刻,四个男人都哭了,作为看客的我眼角也开始湿润了。我看过很多女人哭,小孩哭,老人哭,但是看到四个大男人哭在一起,还属首次。本以为他们会谨遵太宗教诲,从此相亲相爱,但是在后面的剧情里,他们还是一个个算计另一个,一个个设计杀害另一个,阴险狡诈,变化反复。从太宗到仁宗,到朱高煦,到朱高炽,到朱瞻基,到朱祁镇,到朱祁钰,无一例外。
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朱氏一族用刀剑与鲜血将帝王家的薄情寡义上演的淋漓尽致。
权利是一个诱人的苹果,咬一口,再咬一口,还是不够。非要吞下一整只,才算酒足饭饱。若有他人觊觎,杀无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