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斑驳的记忆,在清凉的秋风下,到成都寻访那座曾经被秋风吹破的杜甫草堂。
一座一千多年前已经“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的破败茅屋,却能历经坎坷,成为有“国家一级博物馆”之衔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成为中华民族史册上一座历史最悠久、最令人仰慕、最坚固的茅屋,是什么样的魅力令它历久弥坚呢?
杜甫草堂历经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特别是清朝两次比较大规模的修复,到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题书的"草堂”二字悬挂在大门,才将杜甫草堂升华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爱国主义的殿堂。
从“草堂”大门进入杜甫草堂,当年江阔水深的浣花溪已经被岁月流转消瘦成一条曲曲折折的小溪,萦绕在草堂旧址四周,但今日的草堂规模更加宏伟,占地300多亩,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溪流上各式小桥花色繁多,有的拱形,有的弧形,曲曲折折,玲珑别致。溪边古树苍健,翠竹林立,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的田园风光。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走在这条古朴、幽静的路上,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清、明、元、宋历史的长廊来到唐朝。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调。园内古木遮天,有高达30余米矗立云天的古银杏树,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香楠林,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既有诗情,又富画意,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交相融会,漫步在这里,恍惚回到了唐朝那诗意盎然的时光。
穿过照壁、正门、大廨,走进诗史堂。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筑,陈列着杜甫当年逃避安史之乱,在这里写下的240多首诗歌。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皇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因此而得名。大厅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杜甫睿智的双目凝眉深思,注视远方,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栩栩如生。塑像两侧是朱德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短短两语,杜甫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形象跃然而出。
走上溪边的小木桥,出现一个小小的桥门,门顶以茅草为檐,与草屋浑然一体,桥下是蜿蜒的浣花溪,这就是杜甫茅屋旧址。站在绿树松竹掩映下的茅屋旧址前静静欣赏着这座长约十多米,宽五六米,由竹木搭建,泥浆糊成,茅草封顶的卷棚式茅屋。走进屋内,展现眼前的是三间屋舍,中间是主人起居休息的卧室,左右为会客室和灶间,房间桌椅板凳,厨房碗筷杯碟一应俱全,院中一口古井是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水源,也是茅屋旧址最好的见证。寂静的庭院中,古朴的石凳石桌,弥漫着质朴与沧桑,四周芭蕉海芋、竹松桃李、绿树成荫、溪流环绕,令人心静如水。我坐在院中石凳上透过茂密的枝叶,仿佛看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情景,感受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种远离红尘、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这就是我渴望中家的感觉,此刻,我坐在这松竹下,赏诗意,沐轻风,久久不愿离去。记得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而杜甫草堂是成都最令人流连,最令人迷恋的去处。当年杜甫在这里度过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悠闲生活,度过了他这一生中最安逸、最美好的时光,难怪著名诗人、学者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安史之乱中流落成都的杜甫,在平静的浣花溪中不仅留下了《客至》、《春夜喜雨》等充满田园风光的诗词,还有更深层次对国家命运担忧的《三吏》、《三别》等。想起初中时读到《石壕吏》文中老妇的悲惨遭遇:三个儿子战死沙场,老妇仍在深夜被捉去从军的凄惨画面,内心的悲切和震撼仍历历在目。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唱中,我读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激情。他的诗细致入微、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具有千变万化的风格,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感人肺腑,开创了批判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
沿着树木掩映、鲜花盛放的小径,眼前一块约3米高的红石牌匾令人眼前一亮,上面篆刻着绿色的字体“杜甫千诗碑”,碑后是古色古香的两层六角飞檐翘脚亭,亭后是一条如波浪般荡漾的长亭,亭上刻满了著名书法家篆刻的1455首诗歌,诗碑旁是葱绿的草地,古朴的盆景,挺拔的树木。310米的千诗碑与草堂原有的川西古典园林浑然一体,如一卷迷人的水墨丹青,将我卷入了诗的海洋,我漫步在这幅画卷中静静欣赏着四周的风光,感觉这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株小草都被古典的诗句熏陶得更为典雅而飘逸。这是成都市斥资1.5亿打造的“杜甫千诗碑”,一个集诗歌、诗书、碑刻、园林、古建筑、雕塑艺术为一体的园地。
整个下午,我往返穿行在草堂旧址、千诗碑、盆景园中,穿梭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竹篱柴扉、溪水环绕间,陶醉在杜甫宽广开阔、博大精深的诗歌海洋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草堂时说:“拥有如此伟大诗人的国家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此刻,我明白了杜甫草堂为什么能横跨一千多年历史,不但能历久弥坚, 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雄伟高大、令人仰慕,正是他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克已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怀,才构建起一座无无以伦比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精神丰碑,他的茅屋才成为世间再无人能企及的一座精神家园、一座灵魂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