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从《学语文》开始回望北中岁月
 
从《学语文》开始回望北中岁月
  文 / 桂汉标



   2021年4月10日上午,根据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安排,省作协干部一行五人来到笔者简朴的住宅,拍摄访谈影像资料。访谈提纲中有关于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提问,我回顾了半个多世纪前,在丰顺汤坑中学上初中为了办墙报学写新诗以及后来到粤北进北江中学上高中继续学写诗的往事。
   在当天的访谈中我回忆当时的情况——
   ……学写朗诵诗最早是在北江中学。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要读书,我的父母亲就要求我报考那些不要学费的,所以当时我填报的第一个志愿是株洲地质学校,第二个是韶关技工学校,第三个是韶州师范,这些中专中技学校不仅不要学费,而且还有生活费补贴。第五个志愿填了北中,因为北中离我们家很近,北中是当时省的重点中学。我从电白四中考完初中毕业试以后一个人来韶关的,因为我父母亲已经调过来这边两个月了,我一个人考完毕业试才来。我的毕业学校不在这里,当时报考高中时是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报考的。那一年升高中考试的作文是《我们家乡的新面貌》,我记得很清楚,我就写了丰顺汤坑,因为我熟悉那个地方,当作自己家乡我写了应试作文,没想到在全市中考生中得了第一。就因为这个“作文全市第一”,就被北中录取了,那时我的父母亲还骂我,他们说,你不是说报考那些不要学费的吗,怎么北中又要学费,还一定要去住校?所以搞到当时我的父亲只好向工会的“储金会”借钱,每个月要给我12块钱,包括伙食费、零用钱、文具费等等,因为,即使离得那么近,也要到那里去住,北中那时候是全寄宿的。一考进去之后,因为有“作文全市第一”这个底,当时学生会有个刊物叫《北中周报》,马上就把我吸收进去搞周报的编辑。“一二·九”运动纪念日要各个班搞一些纪念活动,我们除了在《北中周报》发表文章,还要提供一些朗诵诗。那时候我对朗诵诗也不懂,因为有这个需要,我立马就收集了报刊上的一些朗诵诗,包括当时诗刊社编的《朗诵诗选》,我就买了下来,买下来学了以后就学写我人生的第一首朗诵诗《一二九之歌》了,觉得还不错,而且当时几个班都抢着要去朗诵,因为那是集体朗诵诗呵……
   其实,访谈中我忘记说的,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与我后来把文学作为终身选择有关的亊:北中语文教研组办的《学语文》墙报,记得当时是学校办公室对面路边设置的一长方形水泥“黑板”用彩色粉笔抄写的,路上师生来来往往,看墙报的不少。记得当时我们班的语文任课教师是蔡秉强老师。他虽然没有高一(1)、(2)班教语文的许为腾老师那样有写长篇小说的传闻,但我们知道蔡秉强老师曾是赴朝鲜参战的志愿军的文化教员,他的革命经历让我们崇敬;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们学生很好,热情醇厚,关怀备至。记得蔡老师当时就是《学语文》墙报的主亊者。每当新一期出来,他总向我们推荐阅读,并鼓励我们把学习心得写出来。我的获全市最高分的中考作文,在市一中作为老师宣讲“范文”的消息,就是蔡老师告诉我的。他还叮嘱我多读书多观察多炼笔,并向《学语文》墙报投稿……此后,我课余学写作除了新诗之外,还结合阅读思考所得,写成阅读笔记或写作漫谈,送到蔡老师处向他请教。记得前前后后蔡老师曾在《学语文》上发表我写的四五篇散文随笔。这些习作都没有保留下来,现在只记得有一篇我从自己订阅的《萌芽》月刊上,发现几篇散文最末尾都是省略号作为由头,写了一篇《从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谈起》,主题是关于文章要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每刊出一篇习作,蔡老师都会送给我一枚他自己买的艺术书签作为纪念。文章底稿都散失了,但十多年前我整理旧日记本时,竟然还发现夹存着半个世纪前蔡老师送给我的一枚艺术书签,让我陷入久久的怀想与激动之中……
  进入北中读高中,是我这一生对图书馆产生极大兴趣的开始。小学低年级时,课余我的兴趣主要是绘画,喜欢在纸上涂鸦和制作泥术小手工。进入五六年级,从一个家在部队的同学那里借到一本汇集革命回忆录的《红旗飘飘》,第一次废寝忘餐读完,受到很强烈的震憾,从此课余兴趣转向文学读物。一直到上了初中,虽然要办墙报和黑板报,必须继续学画刊头插图装饰画以及美术字,我依然保持原来兴趣,从同学那里借阅了《在烈火中永生》、《星火燎原》以及《红岩》、《烈火金刚》等长篇小说……等到进了北中,当时学校图书馆的规模已经比过去读过学校的要大很多,各类书刊也丰富很多。我那时正处于阅读的兴奋期,每隔一两天下午一下课便往图书馆跑。那时管理图书馆的是兼职的梁配珍老师,她见我老是来图书馆,不知不觉就相互“熟悉”了。有时候还书借书的同学很多,我看梁老师忙不过来,就主动进入借阅窗口里面,帮忙查找图书。那时候还没有“义工”“志愿者”一说,但“学雷锋”是深入人心的。其实我那时主要是爱读课外书,因兴趣而倾心图书馆,尤其当时梁老师见我老是帮忙,破例准许我每一次可以同时把几本爱读的书借走带回宿舍、课室。在我学生时代的阅读经历中,北中图书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那个时候,也是我阅读最多红色经典如《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红日》、《苦菜花》、《三家巷》、《创业史》、《香飘四季》等长篇小说;古典和现代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鲁迅全集》、《洪波曲》(郭沫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花女》等等,都是那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并留下终生记忆的。
    北中不是我喜欢文学、开始萌生文学创作意愿的起点,但却是强化我这一生选择文学为亊业追求的关键点。记得上世纪的1965年下半年,曾传出高中学生可以提前参加高等教育考试的“教育改革新试验举措”。那时因为酷爱文学写作,我曾萌生于高中二年级即提前一年参加文科高考的想法,并私下里暗暗作了一些准备……当然,因为半年后文化革命兴起,这“新试验举措”自然不了了之。但在北中的学习经历,却早已成为我永不消泯的记忆了。去年,我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自己的第十六本书——诗集《沧桑云雨》,我就选入了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上半年在北中写下的《种吧种吧》《五四素描》等一些习作,权当纪念。
  从《学语文》墙报开始回忆北中的学习成长,此刻我还想提起另一件我们走出北中之后与母校有关的善举。因为长期从事文学编辑与文学组织辅导工作,1996年5月间,我应邀回母校北江中学参加晨星文学社的社庆活动,并了解到:市区几间中学中专学校文学社团的骨干正在串联、策划搞一次全市(含各县市)大中专学校文学社团的联谊活动时,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晨星社庆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几个文学社的头头都反映:他们几经努力,却至今未能成事,缺支持,缺主办单位、缺经费……当时,由韦丘老师的战友、霍英东基金会顾问何铭思先生主动倡议,由霍英东基金会拨出专款对粤北老区实施“文学扶贫”的举措,已成功运作了一年多,组织作家采风并编印出版了第一辑《粤北文学丛书》。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将“文学扶贫”工作推向深入之际,碰上这么一个由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主动提出来的文学活动倡议,实在是太好了!我当即在座谈会上提出:由我们市作家协会、五月诗社等主动联系共青团韶关市委、《粵北青年报》等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单位,一起来主办一届校园文学夏令营,为全市各文学社团创造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此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随即我向“文学扶贫”专款主持人、情系粤北老区的韦丘老师打电话汇报,很快就得到他的赞赏,并表示可以从专款中拨出一部分经费予以支持。紧接着,紧张的筹备工作开始了,团市委领导十分重视,专门为此活动发了文件,并做了大量宣传发动工作,各校文学杜团也纷纷响应;我和五月诗社一些青年诗人开始了大量的具体繁备工作。当年七月下旬,韶关历史上第一届校园文学夏令营隆重开营了!
    这种以文学为主题的大中学生夏令营,当时在省内外都属首创,一下子就得到各市县共青团和关心青少年教育的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支持响应,第二年粤北各县市纷纷要求举办,我们尽可能给予支持。后来扩展到清远、河源和赣南、湘南等红三角广大地区。十多年间,先后举办了五十多届,参与的青少年超过7000人次。从母校北中开始的“校园文学夏令营”,成为享誉海内外“文教扶贫”的一大亮点!
  而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即将迎来九十年华诞的母校北中,扩建并恢复初中部,还准备建一座高标准的“北江书院”。我们希望在书院中开设“老三届专室(柜)”,赓续历届校友重视人文精神的光荣传统,再创辉煌!

         (2021年7月21日)
.
2021/7/23 10:04:56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454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56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