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拿名人说事是“文革”的一大发明。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拿鲁迅说事。鲁迅本来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却被硬拽进阶级斗争的“战车”,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和同路人。——这也难怪,一个鲁迅,抵得上千军万马。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许多专家学者重新审视鲁迅,研究鲁迅,最终还原了历史,还原了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是作家,鲁迅是文化人,鲁迅是一个以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来审视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踽踽行者。鲁迅不依附谁,谁也不依附。因为他的思想,因为他的人格,因为他的功业,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成为现代文学的大师和巨匠。
鲁迅不是权贵们捧起来的。鲁迅是以他独立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和尊崇。
二
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贡献和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思想和作品的“国民性”。鲁迅为此“疗救”了终生,贯穿于他的著作的始终。历史进程到今天,我们国民的劣根性,仍然是一个应该继续思考继续书写的题材。我们既然认定建立和谐社会,这个题材就无从冷落和逃避。遗憾的是,我们冷落和逃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振聋发聩的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作品鲜为人见,阿Q、孔乙己、祥林嫂式的人物没有再生。我们的作家,都干什么去了?“文革”期间,搞文字狱,以文定罪。可是眼下,法律已经在保护着我们的作家,难道我们还“心有余悸”不成?我看这不是个因由。因由是我们无能为力。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小说,鲁迅的散文,其功底是相当丰厚的,我们的作家,还欠缺这方面的功力,“稍逊风骚”?选创作的常识告诉我们,思想愈丰富愈深刻的作品,其表现的难度就愈大,其艺术的要求就愈高,稍欠工夫,就捉襟见肘;而先生,却举重若轻,淡定、从容。德国的一位汉学家说,当代的中国文学是垃圾。当然,他说得太过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观点,不是折射了我们的冷落和逃避吗?
鲁迅是经得住历史长河的洗涤的,鲁迅是经得住千百万双理智的眼睛注目和审视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作品也是最过硬的。鲁迅就是鲁迅,谁要想和大师齐名,“两者都要硬”就是准绳和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