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怀集采风小记
 
怀集采风小记
  文 / 唐小芳
 怀集采风小记
  唐小芳

    冬日的阳光总是让人心生温暖的,而这天更让我感到暖和,因为今天是民协组织采风的日子。初冬早上的阳光特别灿烂,不畏严寒的鸟儿一早就有几只忽上忽下地飞舞,叽叽喳喳的热闹起来了。两岸垂钓的人们也已下钩,正在悠闲地边抽烟,边严阵以待等鱼儿上钩。我在想,那么冷会有鱼儿吗?不管是否有鱼,或许就是垂钓者的一种爱好或习惯吧。阳光透过树荫,照在水面上,忽明忽暗,水面波光粼粼,从拱桥上走过,看到这情景,让人有一种安逸温暖的舒适感。
    我们七点半出发,迎着明媚的朝阳,一路或是聊着文坛动态,或是谈天说地,不觉间就到了第一个活动目的地——怀集县冷坑镇的六祖禅院,据说是六祖慧能顿悟成佛之地。
    前来迎接我们的是怀集县民协主席。我们在六祖禅院山脚下的一处停车场下了车,抬头望向半山的禅院,只见庙宇高大,错落有致,黄瓦白墙,红漆大门,颇具规模。禅院映着周围的绿树野草,既显眼也有一番寺庙的萧瑟。听介绍说,寺庙建成后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禅院。现在只是初具规模,还没建好,所以不见香客,加上暂无人打理,四周野草丛生,显得有些萧条。此情景,脑子不由出现了唐朝诗人的诗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我们一行随着民协李主席边走边介绍,了解寺庙的来源。据介绍,当地修建六祖禅院是为了尊佛教和怀念六祖禅师慧能。当地传说六祖之一的慧能禅师,当年在此庙宇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参禅悟道,修行了十五年,终于有所参悟。后来出山游讲,来到了韶关修得真传,最后,在韶关南华寺坐化。由于是得道高僧,其真身千年不腐。怀集当地人敬佩慧能法师的精神和对佛教的尊崇,修建寺庙。现在虽没建好,到节假日也有一些信男信女偶尔来烧香祭拜的。我们只当是传说一听,对于慧能禅师深修十五年的毅力和恒心深表敬意。听说山上的六祖岩较陡,我们没去攀登。临走时,偶尔从大雄宝殿传来的诵经声(应该是播放的声音),让我又一次想起了唐朝诗人常建的诗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想想那十五年伴着一山一水,一朝一夕,求得清静,一个人寂寞孤独。倘若不是一个专心致志的人,怎么走下去?且不说修行成佛成仙,只说那种毅力,在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修心参禅。一个人一生为一件事努力过奋斗了,就是人生活着的意义。如能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下去,这或许也是一种重生。这世上,很多种活法,很多种归宿,这就是他所选的,无怨无悔,守着流年,研修世间真理,看一段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何尝不可。
    下山后,我们分别参观了原始手工作坊、道士岩、华光寺、四门洞等。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之余,更赞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接着,大家驱车一个小时左右,来到了蓝钟镇岳山,参观三岳自然保护区。到了岳山林场大门口,目之所及,四周都是高山树林,真是名副其实的林场。从大门进去,在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旁,随即看到了当年参加荒山造林的浮雕。浮雕很大,面对着大门,分三层,上面一层是高山,刻着“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等字;中间雕刻着当年奋战种树的林场人;下层是草和土地,意喻开荒种地。看着浮雕那奋战的气势,让人看了心潮澎湃,脑海中自然就会呈现当年那种热火朝天,奋战在大山中,砍荒山、挖林带、种树的场面。
    沿着右边的一条小路拾级而上,就来到了习仲勋同志当年浇灌的三棵杉树。只见三棵大树并排挺立在众树木中,犹如三位坚强的战士屹立在万绿之中,特别的高大茂盛,笔直。树干差不多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树下有一个记录着当年习仲勋同志来怀集调研,到林场视察的简介。在树下拍照留念,并感悟了当年开荒造林和习仲勋同志种树浇灌的意义。在离开之时,回头望向满山的青翠,我再次领略了“岳山造林”的光荣历史,悟到了“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从林场出来,沿着弯曲山路,来到了蓝钟镇古城红锥古树公园,观看1300年树龄的红锥王。在村庄前的一个小停车处下车,看到村里的几个村民在做木薯丝。我们上前观看这个久违的半手工作业。以前我们都是用手一块一块切成片,然后晒干碾成粉喂猪喂鸡鸭等,也偶尔用来做成小吃,不过不敢多吃,因为木薯没有浸泡会有一点毒素,人吃多了会出现头晕呕吐症状。现在农事的各项做法已经先进多了,工作起来既快又轻松。村民很热情,知道我们是来参观古树的,告诉我们如何走上去。
    我们顺着村民的指点,沿着一路石级小道,来到了古树下。抬头望去,这真是一棵古老的大树,可能要两三个人才能抱过来。树皮粗糙,树干粗壮、苍劲有力,枝柯交错,那参天的树枝,枝叶交织相扣,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满身散发出苍劲的生命力。我想,夏天的时候,那茂密的枝叶覆盖着,一定会为周围带来了凉爽和舒适。树根深深地扎在地里,紧紧地抓住大地,给人一种稳固坚韧之感。一阵风拂面而来,深绿色的叶子晃了晃身姿,发出飒飒的响声,仿佛听到了古树久远的回声。树下还有一些小石凳,小石桌,人围坐在树下休息,别有一番安逸的悠闲之感。我想,要是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休闲地坐在大树下,看看想想,一定会有很多灵感吧。大树四周用栅栏围着,树旁树立一个简介古树的牌子,看着上面的介绍,再望着古树,树干上刻满了岁月的印记。面对这一棵千年古树,我在想,古树以其历经的沧桑雕琢着岁月的痕迹。在树的面前,我们经历的岁月是多么的短暂,经过的事情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呀。面对这一棵千年古树,我在想,那茂盛的风采,那坚韧的树干给予了我们几多诗意的遐思。这千百年来始终如一的古树就像是一个深爱这片土地的老人,真实而又亲切的,每天都慈爱地看着自己热爱的村庄,守护着这里的人们,年年月月,真心不改。
    时间流逝,我们一路看一路悟,转而到了午饭时间。饭后,马不停蹄,我们一行参观了邬邦生艺术馆,感受艺术的魅力。
    随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怀集县城的文昌阁。据介绍,这是建于明朝的一个塔院合一的古建筑,意义是祝愿文运兴盛,步步高升。当地对这里保护得很好。 
    文昌阁临江而建,远看前面有一座庭院,后面的楼阁高高矗立在蓝天下,很是特别。在文昌阁门口下车,看到门口干净整洁,并不是很大,也不壮观,但却有一种庄严纯洁的感觉。抬头看就可以看到门口”文昌书院”几个大字,屋顶上的浮雕很有意境,浮雕画有古今图案,栩栩如生。我们一起迈步走过大门的门槛。我注意到这个门槛比一般的门槛高厚。据说是读书人要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不易,另一个意思是能考取功名的都是高人一等的。进入门内,我看到右边是怀集县历史廉政名人李维清的介绍,右边是近十几年来考取名牌大学和高考前三名的人物名单和捐建文昌阁名单和金额。里面正中间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寓昌明儒学文化之意。古人认为文昌帝君是掌管天下读书人的考试命运、仕子功名利禄的神祇。神像下有一张八仙桌,桌上有贴纸和笔等,供人写上自己的心愿,贴到两边心愿墙上。果然,我看到两边墙上密密麻麻的很多心愿留言。还有三四个孩子在那里写着,写好了,贴到墙上,然后对着文昌帝君嘴里喃喃自语说着,躬身拜谢,就拉着手蹦蹦跳跳地走了。我想,他们一定是许下了自己美好的心愿,期望文昌帝君看到自己努力,愿望就会实现吧。 
    通过前园的小门就看到了文昌楼阁。文昌楼,一共五层。五层重檐呈棱形。阁身八角形,底层外砌砖墙,四面开门,一层正面拱门。二层窗是长方形,三层五层窗是圆形,四层窗是棱形。顶为圆形攒尖式,上盖筒瓦。从第一层到第五层分别写有“云梯”“禄得”“籍桂”“天参”“文阁”的匾额,寓意是五魁登科。我想这每层的寓意应该是古人希望通过努力登上文学知识的殿堂,取得功名的道路,每一层表示学习知识的每一个阶段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我们大家都想参观体会一下每一层楼阁,于是大家一层接一层往上登,开始楼梯还较宽,每上一层就觉得变窄了,越往上楼梯越陡也越窄。到了最后一层,从圆月形的窗口凭窗远眺,可以看到怀集县城的景色。这时正好晚霞照耀,很有“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和“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去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的意境。 
    最后来到了怀集县文化馆,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一起观看了怀集县非遗文化视频,交流本县风土习俗和一些奇闻趣事。大家对两地的非遗物质文化和民间工艺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地方的民风习俗感到情趣盎然。谈到了传统乐器和一些传统舞蹈,我觉得怀集的传统戏剧“贵儿戏”,跟我们连山的“采茶戏”颇为相像,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奇人乐事,用方言加上戏剧动作表达出来,教人从中悟出道理的。在非遗传统舞蹈交谈中,我们聊到了连山的小长鼓舞,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我们当场展演了连山小长鼓舞。两曲舞蹈下来,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的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了。
    夜色弥漫着怀城,一轮弯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洁白的光芒洒向大地,仿佛给大地洒上一层银粉。淡淡清风拂过,城市的灯光是那么耀眼,繁华街道上五光十色,在璀璨的灯光下,我们走向了返程的路。怀集之行结束了,留下的是回忆,是又一次的快乐,又一次心的震撼。
2024/1/28 10:52:11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9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8126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