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一堂地理课
萧逸云老师还是像以前一样,教授一个初二班的语文课,并兼班主任,还有整个初中部的地理课。
今天下午他在另外一个初二班上地理课,当他走进教室时,阳光正从窗户斜斜落下,尘埃在阳光中飞舞着,他的左手不自觉地抓紧课本,自从龙卷风砸到头部后,连带这只手都有都没有以前灵活了。
教室里安静的出奇,学生们都听说过萧老师在暑假里受了伤,现在他们静静地打量这这位很久不见的老师,只见他比以前更加清瘦了一些,头上还生出了少许白发,但老师的眼睛还是那么明亮,脸上的笑意还是那么亲切。
“萧老师,您回来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他们个个笑容满面,眼里充满了喜悦。
“回来了!同学们,好久不见。”萧逸云看着他的学生,像往常一样微笑着。
接着他把一张中国地图用图钉钉在黑板上,找出湖南的板块,又在黑板上写下“湖南”两个大字。今天他要讲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湖南省。
“同学们,你们对湖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萧逸云问道。
“湖南是毛主席的故乡!”学生们异口同声道。
“确实,湖南是伟人的故乡,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生在湖南长在湖南,今天就要好好了解一下湖南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
接着萧逸云用手指着地图上北部的那片水域,说道:“这是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也是长江的蓄水池,有四条大河汇入其中,同学们有谁知道是哪四条大河吗?”
靠窗外的边上一个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女同学举起了手,萧老师示意她回答,她站了起来,声音洪亮而简洁:“是湘、资、沅、澧四条大河。”
“非常正确,那你知道我们的家乡这里流淌的是哪一条河吗?”
“我们这里的是沅江。”
萧逸云带头给这位同学鼓起掌来,顿时班上掌声如雷,同学们对这位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萧逸云要大家自己先把课文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完后还要准备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同学们个个认真读起了书本,有的默读,有的高声朗诵,还有的同桌相互讨论。
萧逸云在黑板上写下问题后,在教室里巡视了几圈,等大家读完后他又站到了讲台上。
学生们成了课堂里的主角,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说洞庭湖是除了江西的鄱阳湖外,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主要是由地壳断裂下陷而成,因为湖区不断下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集水盆”;周边的湘、资、沅、澧四条大河,以及长江的部分支流,顺势将水和泥沙汇入下陷的区域,慢慢行成了广阔的湖泊;洞庭湖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鱼类资源丰富,鱼的种类多达一百多种,占国家淡水鱼的十分之一。
“萧老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富裕,我们村里都有人还吃不饱,我爸爸看这本地理书的时候,要我问老师是不是可以围湖造田呢?这样就有更多的粮食了。”忽然前排有个穿灰色上衣的男同学表情严肃地问道。
萧逸云微微怔了一下,但马上反应过来了,笑着对他点点头:“你爸爸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农民都盼着多块田多打粮呢,短期来看的确不错。”
听到萧老师这么一说,好多同学眼睛都亮了,他们交头接耳,以为这是一个好方法。
可萧老师却转身在黑板上画下了两条线,一条是洞庭湖的水岸线,一条是长江的水流线:“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洞庭湖不仅仅是粮仓,它还是长江的蓄水池啊。”
接下来他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说在四年前的暑假里他们有十多个人去岳阳采风,正好赶上汛期,还好那时没有什么围湖的圩院,洞庭湖像个宽厚的男子汉,吞下了长江漫过来的洪水,下游的村庄非常安全。可去年他再去那里,姨娘家的时候,看到不少的地方把湖面填了种上了水稻,原来能蓄水的地方少了一半呵。
“萧老师,你姨娘家还安全吧?”有个学生问萧逸云。
萧老师把特意带来的水杯放到讲台中间,里面有一大杯的水,他看到讲台下面一个同学桌子上正好有块橡皮,就要她上来把橡皮放到杯子里,同学们安安静静地看着,只见水马上溢了出来,杯子底下的讲台都湿了。
萧老师便用这个事实告诉学生们,这杯子就像是洞庭湖,水是长江的洪水,橡皮是围湖造的田。你填一点,湖面就小一点,下次洪水再来的时候,装不下的水往哪里去呢?只能浸到岸边的村庄,田野,还是房屋。
最后他叹了一口气:“所以我姨娘的房子也被淹过,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啊。”
课堂里异常安静,同学们默不作声,他们陷入了沉思。
萧逸云看到时机已到,便用手指敲了敲地图上的“洞庭湖平原”:“你们知道鱼米之乡是怎样来的吗?是因为洞庭湖能调蓄洪水,涵养水源,这样年年丰收。要是围湖造田了,万一发大洪灾,别说多收粮,有可能连家都保不住了啊。”
萧老师的一番话,听的同学们连连点头,他们终于明白了围湖造田是不可取的,那样的话真是“丟了西瓜捡芝麻”,真是太可怕了。
“那老师,我爸爸和村里的人想多打些粮食,到底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那个穿灰色上衣的男同学再次问道,看来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一定要替爸爸解决问题呢。
萧逸云的眼睛亮了,他也很认可这个学生的连续发问,喜欢提问的毕竟是爱学习的学生,何况还是替爸爸提问。
萧逸云大声说道:“有,那就是科学种田!”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肯定和力量,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科学种田”四个大字。
他告诉同学们,农民可以选择适合湖区水土的高产、抗逆水稻品种,让一亩地多收几十斤,实现“增产增收”。
还可以修水渠,把湖水引到缺水的田里种植粮食。
也可以在湖边种植莲藕,芡实,多养鱼虾,螃蟹,还有水鸭,这样是也增加了收入。
那位穿灰色上衣的学生认真地听着,一双眼睛也闪闪发亮了。看来他可以很好的回答爸爸交给他的任务了。其他的学生们也都听的连连点头,有的甚至张开了嘴巴。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面带骄傲和自豪,积极发言的情景,萧逸云很是欣慰,看得出来他们是多么的热爱家乡。
“同学们,大家都表现的很认真,下面我们再学习一下湖南省的人口分布和民族情况吧。”萧逸云讲完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还要讲一个次要内容。
班长很积极地看完了有关人口和民族的分布情况,抢先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湖南的民族以汉族为主,主要在洞庭湖周围,但同时少数民族也比较多,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南。
萧老师表扬了班长,班长高兴地笑了起来。
有学生问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吗?
萧老师说道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地方,不管是哪个民族,他们都热爱这片土地,但各民族又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节日和习俗。
“同学们,”最后萧老师做了总结:“了解湖南的人口和民族,不是为了记住几个数字,而是理解这片土地的活力和温度,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像洞庭湖一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热爱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祖国。”
萧逸云的这堂课,不光让学生学到了湖南的地理知识,更让他们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下课铃响了,萧逸云拿起书本离开了教室,他想中国有多少像洞庭湖这样美丽的地方啊,要是有机会出去走走看看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