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石堰坪古村落
在昨晚的饭桌上,诗友们对黎志鸿的劝说和鼓励下,特别是墨河社长的关心,他带了当地的土特产蒿子粑粑、土家酱香饼给黎志鸿来吃,加上萧逸云不离不弃的陪伴和安慰,黎志鸿非常感动,一大早还是决定和大家一起去到外面采风。
墨河社长根据黎志鸿的身体情况,把采风地点进行了调整,今天就到相对比较安全的石堰坪古村落和金鞭溪去,这里没有什么风险,也不会太累。
吃过早饭后,萧逸云背上帆布包,包里有本子和钢笔、水壶,还有黎志鸿的膏药。就和大家坐上车向石堰坪古村落出发了。
昨天见过面的本地四位诗人今天来了三位,在车上,一个头发长长的本地诗友给大家讲述,石堰坪古村落已经六百年的历史,位于大庸东南方,地处桃源县、沅陵县、和永定区三县的交界之地。四面环山形似盆地,好像一个巨大的堰塘一样。是中国最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落所在地,有一百八十多栋吊脚楼,它们最初建于明清时期,后来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就修建的更多了。萧逸云看着他越讲越兴奋,似乎他长长的头发,又长长了一些。
受到感染,萧逸云一想到自己能亲眼目睹这样非常有特色的古村落,内心不禁十分激动。他们的车在青石板的窄路上行驶,萧逸云望向窗外,云雾还没有完全散开,山坳里浮着一片片黑灰色的屋顶,好像是一幅水墨画。
原来石堰坪就卧在这山窝窝里,终于到达目的地了,萧逸云扶着黎志鸿一起慢慢地下车。
昨天那位带黎志鸿看医生的身材微胖、有点红鼻子的姓黄的诗友走到了黎志鸿的身边,问他:“黎老师,你的手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好一点?”
黎志鸿说:“谢谢黄老师!好多了。”
黄诗友点了点头:“那就好!我们这就带你们去看村部的古建筑。”
他们走到了一栋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两层楼房前,萧逸云站在屋前观看了一会儿,只见这栋吊脚楼的木柱斜斜地撑着,全木的房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土家韵味十足。
屋檐下掛着一些金色的玉米棒子,棒子上还有晶莹的露珠呢,黎志鸿透过露珠往上看,竟然看到了遥远的蓝天白云,黎志鸿不禁第一次笑了起来。
萧逸云他们又走到雕刻的一个窗户前仔细观看了起来。工匠们雕了很多鲜花,、人物、还有动物等等。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工艺精美,看得萧逸云,黎志鸿等一行目不暇接,连连点头。
黄诗友一脸兴奋,语气中尽是自豪地告诉他们,这就是精美的“桃源木雕”。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听祖祖辈辈的老人们说,明朝弘治十一年,他们这里的蕃王荣庄王要在这里修建常德荣王府,从朝廷带来了很多皇家工匠,又从不远处的桃源招募了大批工匠,他们一起相互交流、切磋,形成了独具桃源特色的“桃源工”技艺流派,在村里的古建筑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桃源木雕。一路上听的萧逸云他们不得不为工匠们的匠心独运连连赞叹,也对黄诗友生活在这片土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们又沿着木板楼梯走上二楼,只见楼上有一个宽敞的回廊,走在这里微风拂面好不惬意。
黄诗友带他们参观了古法榨油房,只见几个穿着长裤赤着膊子的男人围着一个石质大碾盘,不停地推转着,将油条籽磨成粉。
挨着油榨房走过去,萧逸云看着一个白头发的穿蓝布上衣的老太太带着一群年轻的妇女正在纺线,她们手里捻着麻线,线轴转得嗡嗡直响。
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从织布房蹦蹦跳跳地出来了,她手里拿着红通通的柿子正吃的香,看见来了这么多人他们了也不认生。
小姑娘看到黎志鸿裹着纱布的手脆脆地问道:“叔叔,你的手怎么了,痛吗?”
“手伤了有一点痛。小姑娘你几岁了?”黎志鸿和她说道。
“我六岁了,你也吃个甜柿子吧,吃了你就不痛了。”小姑娘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个柿子大大方方地交给黎志鸿。
“这小姑娘真会说话,志鸿快收下吧。”萧逸云很喜欢这个小姑娘,他一下想起了自己五岁的女儿小芽。
黎志鸿连忙用左手接过柿子,他没想这个六岁的孩子这么热情好客,对他这么关心,他看着小姑娘真诚的脸庞,不禁又笑了起来。萧逸云心想老同学大概也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吧。
他们从楼上下来后,红鼻子黄诗友说:“走,去溪边吹吹风吧。”
萧逸云的解放鞋踩着青石板路,来到了村子后面的一条小溪,小溪的桥头一边有一棵高大古老的香樟树,树叶遮天蔽日,树干需要五六个人才能环抱过来。
溪水多么清澈呵,水底的鹅卵石看的一清二楚,有几个小媳妇正在洗衣服,木槌打在石板上,“咚咚”的响,和着溪水的“哗哗”声,就像一曲轻快的歌曲。萧逸云蹲下身来,用手捧了一把溪水,凉丝丝的,顿感心旷神怡。他要黎志鸿伸出左手,也给他来了一捧水,水顺着黎志鸿的手指往下滴,看的他目不转睛。
不时有小鱼游过来,它们见到人后就尾巴一摆,一下子藏到石头缝里去了。
黄诗友说这溪水养人呢,村里的媳妇都爱在这里洗衣服,哪家有了烦心事,只要到这儿来,捶捶衣服,听听溪水声,心情就舒畅了。
大家听着都点了点头。萧逸云更是默默地观察到黎志鸿的脸色越来越好,笑容也多了。
走得累了大家在青石板上坐了下来,吹着山风听着溪水,看着不远处的金黄色的稻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萧逸云灵感袭来,赶紧拿出本子和钢笔写下:“吊脚凌空接微翠,溪声绕石自依依。风梳樟树摇清韵,云护幽村隔时机。”
黎志鸿看他写完了就要他朗诵给诗友们听,萧逸云也不推辞,清了清嗓子大声抑扬顿挫地朗诵了起来,朗诵完了还很有气势地手臂一挥,惹得黄诗友带头给了他喝彩和掌声。
吃午饭的时候到了,本地诗友带着墨河社长和大家来到了一家“幺哥好再来”餐馆,两桌诗人围着八仙桌坐好,黎志鸿的左边坐着萧逸云,右边坐着莫医生。喝了几口茶水后,细心的莫医生给黎志鸿解下了纱布,看到手消肿了很多,莫医生压了压他的手脘,黎志鸿感觉也那么痛了。萧逸云早从帆布包里把膏药拿了出来,莫医生轻轻地为黎志鸿贴上了。
做好这些,萧逸云才细心地打量起周围的一切。窗台上阳光灿烂,晒着窗边的金色的玉米和红色的辣椒,还真是叫人看得美滋滋的。
老板可是很粗犷的一个人,三十多岁,身体壮实,脸上有着络腮胡子,正系着一条蓝布花围裙忙前忙后。
一个白皮肤的身材苗条的女人端上来一些开胃菜,看样子应该是老板娘。
萧逸云打量着一盘凉拌秋藕片,只见秋藕切的薄如纸片,淋上了醋和麻油,萧逸云帮黎志鸿夹了两片到他碗里,自己也咬了一口,顿觉嘴里脆脆的,还带着荷塘的清香凉润。最妙的还有腌柿子,红色的柿子浸泡在玻璃罐里,酸甜里带有一点涩意,黄诗友说这个解酒又提神,是土家人很有特色的凉拌菜,他热情地招呼大家要吃好喝好。诗友们听从他的号召,把这些小碟扫空了一大半。
每个桌上十一个人,每桌上了十道菜,老板娘还端来了土家人的“包谷烧”酒,除开黎志鸿不敢喝酒外,老板娘微笑着把大家的碗都上得满满的:“这是我们自酿的玉米酒,你们尝尝吧。”
墨河社长带头浅抿了一小口下肚:“诗友们,先是辛辣再是回甘,还真是好酒呀。”
望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萧逸云被一钵还在冒着热气的板栗炖腊肉所吸引,金黄色的板栗吸足了腊肉的油香,腊肉块泛着琥珀色,他夹了一块到嘴里,只觉得腊肉的咸味和板栗的甜糯在嘴里化开了:“落口消融,人间美味,志鸿,你也来几块。”吃着说着他也帮老同学夹了两块到碗里。
最能挑起食欲的是酸豇豆炒秋辣椒,红色的辣椒和翠绿的豇豆相映盘中,看得人要流口水。黄诗友夹了一筷子,辣得嘴里吸气却又停不下来:“秋辣椒晒过太阳辣的更劲道,比夏天的醇厚,我就好这一口。”说完他又端起酒杯热情地和大家干杯,瓷碗相碰的声音和笑声混在一起,又是一阵热闹非凡。
最金贵的是野菌炖土鸡,牛肝菌是深褐色,土鸡是奶白色,上面撒着葱花。汤色清亮,鲜气飘满整个大厅。老板幺哥说这菌子是一早上有人采来的,新鲜着呢。墨河社长舀了勺汤,鲜得眼睛都亮了,土鸡的鲜嫩和菌子的爽滑在嘴里回味无穷,他看着窗外的阳光,不禁诗性大发:“烟火藏诗味,山珍入画来。”
“好诗!好诗!”众诗友个个咧开嘴赞叹不已,相继和墨河干杯。他们这一趟采风真是没有白来呀,光一个美食都勾住了诗人的魂。
吃着笑着喝着吟诵着,好几个诗人趁着酒性一展才艺,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本地黄诗友也不甘示弱,高声朗诵了一首的一首小诗:“石径铺霜叶半红,炊烟牵雾绕楼东。稚童追雀篱边笑,满院秋阳晒柿丰。“把饭桌上的激性吟诗推向了高潮,赢得众诗人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吃完饭后,老幺拿来好多蒸红薯,要他们带在路上,下午饿了可以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