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回到学校后,萧逸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利用教学任务后的空闲时间,写了《大庸组诗》,还有一篇散文《金鞭溪的红军路》,投稿给墨河社长,这是出门采风时墨河布置的作业,当然就是没有作业的话,萧逸云也会写的,因为红军路上的故事太震撼了。
又到星期六了,忙完上午的事情吃过午饭后,萧逸云就往家里赶去,因为上个周末采风,他已经半个月没有回家了,他很想念家人们,特别是小芽,她虽然五岁了但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受爸爸的影响,她现在很喜欢写字,跟着爸爸学习,她已经写得出几个字了,这个星期天萧逸云准备再教她学习新字。
萧逸云肩上的帆布包沉甸甸的,因为他给家里人买了礼物呢,他的心情也非常的愉快,一路上迈着轻快的步伐,嘴里还哼着动听的小调。
不知不觉萧逸云就来到了美心湖,这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岸边的杨柳在秋风中欢快的翩翩起舞,很是符合萧逸云的心情,湖水荡起的波纹此起彼伏,萧逸云觉得这湖水比平时更绿更美了。
胡大爷的小木船正往岸边划过来,船靠岸后萧逸云赶快打招呼:“胡大爷,半个月没见你了。”
胡大爷张着缺了门牙的嘴回道:“萧老师,你上个星期采风,还顺利吧。”他说话时漏着风,笑声却格外爽朗。
萧逸云快步走过去,踩到船板时,木船轻轻晃了晃。胡大爷粗糙的手掌撑着竹篙往河心推。
“托您的福,非常顺利。”萧逸云坐在船舷边,从帆布包里拿出几个黄澄澄的蜜橘:“胡大爷,您尝尝这个,大山里的,甜的很。”
胡大爷停下竹篙,接过蜜橘捏了捏,笑嘻嘻地剥开橘皮,掰了一瓣放到嘴里嚼了几口,蜜汁顺着他嘴角往下淌:“这蜜橘,可比供销社卖的甜多了。”胡大爷吃了半个又开始划船,他望着萧逸云的帆布包,说道:“萧老师,又给孩子带了好东西呀。”
“是的,难得出门一次,吃的玩都有。”萧逸云说着,想到小芽等他回家的模样,嘴角也笑了起来。
快到对岸时,胡大爷的竹篙抓紧撑了撑,小木船靠岸后,萧逸云要胡大爷继续吃蜜橘,就大步流星地往家赶去。
半个多小时后,萧逸云终于回到了家。他刚把帆布包放到堂屋,就看到母亲从厨房里出来:“是云儿回来了吧,我一听脚步声就像你。”系着蓝布围裙的母亲走上前来,眼神从上到下把他扫了一圈。
“半个月没见好像是瘦了,下巴都尖了。”母亲看着他,语气里尽是心疼,“肯定是上个星期在外面采风辛苦了,吃不习惯吧。”说完又要往厨房跑,说锅里有热饭菜,要给萧逸云盛一碗。
萧逸云拉住了母亲,说刚吃午饭了回来呢,肚子里饱饱的。他问小芽是不是睡午觉了,家里这么安静。
萧婆婆笑着用手往房里一指:“吵了一上午,说要等你回来,现在睡得正香呢。”
玉玲和爱菊还在外面出工,萧逸云就陪母亲在堂屋坐下聊天,讲了好多大庸的奇闻趣事,又从包里拿出一袋老树古茶给母亲,老婆婆笑得脸上的皱纹好像盛开的菊花一样。
忽然,房间床上传来响声哼哼唧唧的声音,接着是小脚步踩在地上的哒哒声。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呀?”小芽揉着刚刚睡醒的一双眼睛,慢慢走了出来,小嘴里也有点撅着,一头扎进萧逸云怀里。
萧逸云抚摸着女儿卷曲的头发,抬起她的小脸蛋:“爸爸本来上个星期就要回来的,但是到外地去有事了,所以这次两个星期了才回来,爸爸可想小芽了,小芽想爸爸吗?”
“小芽想爸爸呀,我天天都等爸爸回家呢。”小芽歪着她的小脑袋,一双眼睛也睁大了。
“看爸爸给小芽带了什么好东西。”萧逸云打开帆布包,从里面拿出一个小木盒来。
萧逸云要小芽打开小木盒,原来是一个木雕的小猴子,圆圆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往上翘起。小芽把小猴子抱在怀里,高兴的眉开眼笑,萧逸云告诉她猴子屁股后面有个机关,原来猴子的肚子里藏着一个小口哨,小芽吹了几下,发出“嘀嘀”的响声,小芽高兴的围着爸爸和奶奶蹦蹦跳跳,吹一吹又举起来晃一晃,玩了好一阵脸上都冒出了细汗。
萧逸云的目光也围着小芽转来转去,嘴角一直露着笑:“小芽,玩累了吧,爸爸还给你带了好吃的呢。”
说着又从帆布包里拿出一袋土家酱香饼高高地举起,问小芽要不要,小芽终于停止了蹦跳,笑着把爸爸的手扳下来拿到了饼干,她挨着爸爸坐了下来,看着手上圆圆的饼干,吃了一口:“爸爸,真好吃,奶奶,你也吃一块吧。”
萧婆婆接过孙女递给她的饼干,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老人家非常高兴孙女知道心疼奶奶了。
萧逸云看到这温馨一幕,觉得这段时间的疲惫一扫而光,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小芽玩过了吃过了,高兴地迈开小腿跑到房间去了,她拿出一个小本子来,像献宝似的把本子递给萧逸云:“爸爸,这是我写的字,妈妈夸我写的好呢。”
只见本子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人、手、手大、小”几个字,每个字都写了两行,本子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铅笔灰。萧逸云先是夸了女儿一下,然后又故意逗她,说这个“手”字,是不是像小芽张开的小爪子呀?惹得小芽撅着嘴巴拍打爸爸的手,看得萧婆婆忍不住笑。
吃了两块饼干后,小芽歪着小脑袋问萧逸云:“爸爸,今天你教我写什么字呀?”
萧逸云告诉小芽:“爸爸这么去外面看到了很多好高好美的山呵,今天就教小芽写“山”字吧。”
小芽跑到了桌子边上端端正正坐好,打开本子,小手握起了铅笔,一副很认真的样子。萧逸云也走过去,他看到小芽的手软软的,握笔的姿势还很生涩:“小芽,不要着急,我们先开画一下山好不好?爸爸先画给你看。”萧逸云在本子上画了三条起伏的线条,很像一座山。
小芽也学写爸爸的样子,画了三条线,但看起来起伏太小有点平缓。
萧逸云握着女儿的小手,和她一起画了一条线:“来,我们起伏大一点,这是山底,这是山峰,这又是山底。”
小芽真不错,一下子领悟了爸爸的意思,她接着在下面画了两条线,看上去还真像是山了。
萧逸云开始动手写了,一边写一边慢慢说,先写中间的一竖,再写左边的一竖再往右边横折,最后写右边的一竖就完成了。
小芽也学着爸爸的样子,先写了中间的一竖,然后歪着头望着爸爸,萧逸云点点头给她竖起大拇指,小芽又写了左边的一竖,但她没有横折就停下来了,萧逸云握住她的手一起从这一竖到横折写了才停下来:“是这样,明白了吗?”
“明白了,我写最后一笔。“小芽终于写完了一个“山”字。
虽然字体歪歪斜斜,最后一笔还出格了,但萧逸云还是非常高兴地给女儿鼓起掌来。
小芽再次写的时候,顺手多了,字体慢慢的端正起来,也没有出格,看的萧逸云点头大笑:“孺子可教也。”
夕阳西下天边燃起了火烧云,家家户户的炊烟在空中迎风飘荡。玉玲和爱菊也终于收工回家了。
爱菊听到了萧逸云说话的声音,隔老远就喊道:“哥,哥,你可回来了。”玉玲走到丈夫面前才轻轻说:“身体怎么样,采风没累着吧,头疼不疼?”她轻抚了一下丈夫的后脑勺。
萧逸云笑着回答:“不累,大山里空气好,神清气爽的呢。”
小芽见到妈妈和小姑回来,马上拿出爸爸带给她的礼物木雕小猴子出来显摆,接着又吹了起来,惹得她们围着她观看了一阵,玉玲打趣小芽:“这个猴子好是好,但就是要对着猴屁股吹,有点好笑。”
小芽撅着嘴,把猴子举到玉玲面前,有点生气地说:“妈妈,你不知道呀,是猴子屁股会唱歌呢。”
这时候爱菊故意凑过来看,还伸手摸了摸猴屁股:“哎呀,我怎么瞧见,是我们小芽嘴巧,跟猴屁股较上劲了,哈哈哈。”
这话逗得一家人都哈哈大笑,小芽有点着急了,仰着脖子反驳:“才不是呢,爸爸说这是灵猴,屁股上有响穴,我吹的是灵猴哨,比街上买的哨子都要好听。”
小芽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又特意把猴子屁股凑上嘴边,她深吸了一口气。
“嘀——嘀嘀”清脆的哨声一下子飘满了院子,比刚才更响些了,连树上的小鸟都扑棱着翅膀飞了起来。小芽闪着一双大眼睛,还故意晃着小脑袋,把哨声吹得高低起伏,像是跟妈妈和小姑示威。
玉玲用手捏了捏小芽的脸蛋:“还真是,小芽吹的是灵猴哨,比小鸟唱歌都要好听!”
爱菊也连忙夸起侄女:“我们小芽会的真多,晚上教小姑也吹一吹,好不好?”
小芽使劲地点点头,满脸都是骄傲,她抬起了下巴继续吹着,手里的木雕猴子随着它的动作轻轻晃动,萧逸云看得呆了,觉得口哨声混着院子里的桂花香,是那么的清脆嘹亮,一家人的气氛是那么的和谐温馨。
萧婆婆的晚饭也做好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上了饭菜,今天蒸了几个红薯,小芽最喜欢吃红薯饭了,她端上小碗拿着筷子就津津有味地往嘴里扒拉,一边吃一边听爸爸讲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和有趣的事情,虽然她不全懂,但看到妈妈、奶奶和小姑笑的那么高兴,她也会嘴角上扬起来。
一会儿听到外面有叫“小芽”的声音,小芽忙对爸爸说是石头哥哥来了。
小石头快满十岁了,萧逸云看他的个头长高了很多,一双眼睛似乎更加那么清澈明亮了,他连忙招手要小石头过来。小石头的嘴张的大大的,一脸的高兴高:“萧老师回来了呀,告诉你个好消息,现在我终于上学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
小芽又拿出小木猴来吹了几声,惹得小石头对着猴子又看又摸的,很是好奇,他这次没有坐下来多聊天,尽和小芽玩小木猴去了,在屋坪里你追我赶的。
玉玲告诉萧逸云,今年下半年新上任的村支书新官上任三把火,看石头这么大了还没上学,马上走门串户为他东拼西凑,加上石头一个做生意的远亲戚也来帮衬,终于凑到了一元钱交给成友福,让石头跟着成老师去学校,读一年级。
玉玲还神秘兮兮的对着萧逸云的耳朵:“你知道石头的书包是谁做的吗?”
“是谁,不会是你吧?”
玉玲只是微笑没有说话,萧逸云明白了。
萧逸云太高兴了,前段时间听说过这个事情,还特意叮嘱玉玲要捐上一点呢,没想到村支书终于把这事办成了。这孩子读书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呀。
玉玲继续告诉丈夫,村支书一开口后,不富裕的村民们并没有推辞,有人把攒着买烟的钱都掏了出来,有人把给孩子做衣服的布也匀一了块出来……这一切把小石头的爸爸妈妈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萧逸云也对玉玲说起镇上的学生们,有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有的光脚走十几里路来到学校,作业本都是正面写满了再写反面,铅笔头削得只下了一点了也舍不得扔。可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一双双眼睛却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玉玲说:“你呀心里想的全是学生,我也支持你,教书育人是积德的事,现在石头上学了,你星期六回家,要多铺导铺导他。”
“不光是石头,就是所有想读书、喜欢读书的孩子,我都会尽全力帮助他们。做老师的就是要把书教好,不辜负孩子,不辜负村民们。”萧逸云看着玉玲的眼睛:“说不定过个十年、二十年,这些孩子们中会出医生、教师、工程师,会带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好日子呢。”
萧逸云想到,七十年代的生活依然清苦,到处播的是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就是在这样的岁月里,他从村民们的眼中,却看到了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此刻他的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自己站的不仅是三尺讲台,而是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一切都在悄然变化,而教育就像是一粒种子,在这片贫瘠却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天色暗了,小石头回家了,小芽一个人跑进堂屋,扑到玉玲怀里:“妈妈,石头哥回家了,我没有人玩了,我想要弟弟妹妹,我要带他一起玩小猴子。”
萧逸云和玉玲的思绪被打断了,听到小芽的话,他们相互看了一眼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