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唐德亮诗意“深处”的灵视
 
唐德亮诗意“深处”的灵视
  文 / 杨青云
    

    近日捧读唐德亮新出的第六本诗集《深处》,深感这位粤北的瑶族诗人“是以歌唱瑶山风情而著称诗坛的……唐德亮一直坚持走抒写新声的道路,不断取得创作成果。1992年以全票获得广东省作协新人新作奖,作品辐射大江南北。如今被公认为广东最有实力的中青年诗人之一。”(杨光治《激荡心泉的弹奏》刊光明日报2005年6月17日)。文艺报2005年5月14日发表吕进的文章说:唐德亮的目光始终瞄向苍野,打量着大自然中原初没有被文明和技术污染的事和物,大如山谷小草等,诗人用一份素朴的诗思和笔墨给予着本真淳朴的关注。打开诗集《深处》卷首,龙彼德的评论文章说:唐德亮的诗想不单纯是理性的产物,更是他直觉悟性和智力的结晶。在诗情中体现诗想,也是现代诗所提倡智性融入诗情,以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结合,”让读者参与并分享诗人的“发现”……

    如果我们将唐德亮的诗歌创作按写作时间排列下来,可以看到诗人的审美旨意像一面面镜子,映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片段,诗人大胆为我们描绘了文明与落后,科学与愚昧,高尚与低下等掺杂一起的生活图景,它不是那种已然凝固可见物化的抽象东西,更多在诗人笔下正在发生或正在移换,也可能是正在成长的生命样态,这些都是与诗人诗化后正如他与曼殊维尔拟想中的期望那样——一个社会在进入不断前进的步伐时,便会产生能够充分表现自然美的作家诗人。这有点像海德格尔的推论:一个精神贫乏的时代必将会产生伟大的诗人或作家。然而这都不过是一种推论,无论是产生伟大的诗人或是伟大的作家,唐德亮都是以他对生命的燃烧为烛光,在文学的天地一味痴情不移地燃烧自己,终于照亮文学殿堂的珠穆琅玛高峰,并且在濒于失语的文学批评界博得一片真诚的喝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唐德亮研究专集》也于去年底正式与读者见面。研究诗人的专集中时时充盈着丰沛的人文意蕴与真诚的精神品格,诗人为文学所付出的努力开始在更为活跃的学术理论界引起极大关注。

    回到我所写的题目关于诗人“深处”的灵视,诗人是这样写的《灵视》:总有一双眼睛向我灵视/是祖父的眼睛/是父母的眼睛/是神明的眼睛/都不是  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洞彻//与灵视对视/像孙行者与者行孙/手持的魔瓶/总有一个被吸进瓶内/不是被融化/就是破瓶而出/ 获得涅槃//有了灵视/我失去了自由/却获得了一双/无形的翅膀。

    诗人把“灵视”的喻意与他的感觉,是在一种“神明的眼睛”与灵视对视中拉长了想象的翅膀,从表面上看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像孙行者手持的魔瓶。实质上,这种灵视只是诗人话语的空壳。可是,它这种“空”的绝妙却让人在一种感觉一种洞彻之后,突然有了一种拓展审美空间灵与视所对碰的“无形的翅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把“灵视”分开看,无论是“灵”( 魔瓶的破瓶获得涅槃)还是“视” (神明的眼睛洞彻之后)的感觉,都应该把一个文本所参与的视觉冲击张显在有效阅读的鲜活空间里,重要的是它有一种充满智性的艺术发现和独特创造,都是一种诗人个性化产物的精神彰显。它不仅具有充满灵视的灵性之光,还在话语形式中浸润了某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正如唐德亮表现在他的思维方式里那样的淡定从容,他在他的“灵视”世界自由出入,他不被自己之外的世象所引诱,他只在自己的灵视中获得一双无形的翅膀。以灵的介入或是视觉上言说的对象物,吸进瓶内,却不被融化的思想凝固来守护诗人圣洁的灵视,包括诗人的审美“魔瓶”灌注在这样“神明的眼睛”里,都将走向一条不乏寂寞却浩瀚深广的治学之路。

    唐德亮以自己的诗化方式把他灵视的理性内涵,写出了灵感视象的经典破译 ,但他在写“水” 的诗篇中而把水“呼地站了起来/站得比我还高//并且比人站得高/站得美。” 诗人把温柔的水的变色用“我”认不出哪一棒哪一滴为突破口,给这首《水突然站了起来》的深层喻意充分逼近“混同于其它水”质的比较,也许它不够气魄不够美丽,但它却足以让你看到的“水”饱含多少精神内在的自我彰显,在他所生活的当下语境中徐徐展开一种立体“温柔的水”。这些如拧水一样拧出来的变色的水,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多么饱满又多么逼真。在唐德亮的诗文本里,无论是对《山的额头》的亲吻,还是诗人“寻找一滴甘露或一朵阳光,” 他心灵深处诗意的触摸始终是他创作取向的源头之水。这股水流的珍视与坚守是与诗人在一种静穆的生命氛围里,寻味着生活的存在与律动,相互渗透,相映成趣。

    顺着山的手臂/我的灵魂一跃而起/攀援那壮险的峰巅//祖辈的头颅/曾根植在这里/长成一片呼呼的山风/我抓住一根血脉/让犀利的芒叶/扫描无味的日子//在童话中成熟/脱胎换骨的声音(《一种生活》)。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生活”中窥视唐德亮对血脉之根的真诚关怀,构成他诗歌精神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生命原色,都是缘于诗人主体意识的颤动在他的字里行间,诗人对山的留恋一直契合到“在童话中成熟,” 早已形成在诗文本中所能构置的美感形象。山风,鲜花,黑土,以及水的光芒等乡土气息的元素罗列出诗人整体的艺术面貌。而血染红了黑土,又一直在诗人的审美肌理中吞噬着诗歌理想化的主观结构,一些创伤深藏于精神意识中,诉诸诗人以无尽的壮烈歌声“感到了燃烧脱胎换骨的声音。”

    毫无疑问,唐德亮的第六本诗集《深处》中出现“脱胎换骨的声音,”这与诗人灵视的精神姿态有着诗学价值的完美呈现有关。而在这里我所强调《深处》的“完美”不只是说诗人诗风的转变开始“脱胎换骨,”我在这本新诗集中主要是欣赏诗人的文化积淀,内在情感的砺炼,真诚坦荡的胸怀,都给诗人生活这样一座富矿所提供的灵视现象赋予了一种人文之撑的精神关怀。而这种精神关怀的深层写作是与深厚的资源贮藏分不开,正如检验一个诗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准,是要看他对社会感悟能力与文化素养是否完备的游韧有余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评价一个优秀诗人的写作,我认为唐德亮近年来的诗歌创作确实在脱胎换骨,当然,仅凭这些还不可能抵达我评论视点淋漓尽致的呈现。在我品读德亮《深处》的视野中,更加赏识他那些特别的《光点》:有人用铁锺击打光点/光点碎了/碎成一粒粒种子/让光明更蓬勃地/蔓延。对于像这样在文本中比比皆是都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诗句,让我突然想起米歇尔福科的一段话:“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它不会努力去作自己独断的评判,而是给一本书,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也许有时候它也把它们创造出来,那样会更好。”如果以这样的批评来作为一个解读文本的标准,那么,也请读者朋友们来看看唐德亮《深处》的灵视,已深深地对视我好长时间,让我直今还沉浸在这种无可自拨的魅力中沾沾自喜……

 

 

2010/3/8 23:37:57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3 篇︱已被阅读过 54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282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