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父亲跟我说,人的一生能够交上三个真心的朋友,那这一生就没有白过。父亲说这样的朋友应该称为知己,他不会嫌弃你的贫穷,不会贪图你的富有,不会低嘲你的无能,也不会恭维你的才智。
现在,很多人说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已经不再有纯真的爱情和友情了,有的只是相互间的利益关系。
我想,之所以有这样两种解释,一定是因为出生年代的问题。父辈们的那个年代,待人接物以善良为首,他们纯朴,恶毒之人毕竟为数不多,而在过去,相互利用的东西也太少。我们则不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竞争,身边太多的事情关乎到我们切身的利益,有时甚至于生计。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就往往要衡量一下物质的、长远的或目前的关系了。你不衡量也可以,但相比之下,肯定没有那些略显小计的人来得如鱼得水了。
可是即便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能缺少了朋友。那么,朋友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如此而已。
其实我对朋友的概念很模糊,我把身边关系好的统称为朋友,只要是我称之为朋友的人,我一般对他们都付于真心,诚恳的相待。但很多时候,对方其实并不把我当成他们的朋友,觉得我对他们的好是因为依附于他们的某些东西,或者说对方其实一开始就没把我当朋友。反之呢?在我们的身边,事实上不也有很多把我们当为朋友的人,我们却总是不经意的将他们排开吗?
所以,朋友二字,实在是困惑我太多年了。直到某一天,因为感叹时间的原因,我一下子就释然了,我觉得朋友是阶段性的。
为什么说朋友是阶段性的?因为我觉得它就好像我们的成长一样,分为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每一个阶段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个阶段我们所关注所追求的东西也都不一样,自然就有不一样的观念,因着这些的不一样,我们所交往的圈子也就不一样了,因为圈子的不一样,所以朋友就不一样。
婴儿期,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停留在身边的亲人,只知道分辨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与物。
童年期,身边的玩伴就是我们的朋友,彼此分享自己的食物与玩具,对于那些不愿意与我们分享东西的玩伴,我们说他小气,排斥他,不跟他好。
少年期,我们聚集那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相互学习,或者相互对其他人做点小坏事,惹恼了同学、老师、家长。而这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就成为我们这个阶段的朋友了。
青春期,我们有了比较成熟的心志,有了朦胧的情愫。有时会计较对方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与阻碍,但是没关系,我们找那些可以倾述的对象,彼此述说自己的迷茫、困惑、秘密与理想和志向。可以谈心及为了理想而相互鼓励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时期的朋友,很好的朋友,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朋友。
成年期,虽然心志已经相当成熟,看问题一针见血,看人一眼望穿,有较敏捷的洞察力与熟稔的分辨力,却是个最难交友的阶段。每个人心里都打着个小算盘,害怕别人从自己身上拿走什么,却又想着如何从对方身上获取什么。为了生计与发展,忘记了朋友之间的那份真情,有时甚至用现实而世俗的东西亵渎了这份真情,却还在感叹朋友算什么,朋友在哪里?!
其实,朋友就在我们身边,朋友就在我们心中。不管什么阶段,朋友总是伴着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也许我们让朋友看清生活中的某种现象,也许朋友教会我们生活中的某个真谛;也许我们感化或利用了朋友,也许朋友感激或憎恨我们,也许我们彼此伤害过,但又让彼此相惜着。
在现今现实而残酷的社会里,也许我们再也找不到那种赴汤蹈火的朋友,也许我们一生也难交上一个可以无话不说的朋友,但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中朋友都存在着,并且不此一个,仅此,不够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