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谈马忠的“红色”评论
 
谈马忠的“红色”评论
  文 / 杨青云


                                               
     青年评论家马忠(巴山一马)的《别让“红色经典”变了味》在12月11日的《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发表之后,立即在中华大地引起强烈地震,人民网、新华网、《山西经济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等上千家媒体网站进行了转载。而且震级还在持续,不断波及海内外,如12月17日的《台湾新闻报》就对此文以题《<别让“红色经典”变了味>红遍网络》进行报道。
    马忠针对“红色经典变味”的批评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大事件,却让一个青年批评论家写出了:革命故事与英雄事迹被大众消费文化的写手所改写,成为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与商业时尚话语的奇特结合物。在一部分人看来,“红色经典”不过是包装过的特种大众消费文化快餐而已,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如今,不少“红色经典”改编之作不成功,除了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创作者心态浮躁之外,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出现的文艺思想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改编者想当然地认为“红色经典”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因而“理直气壮”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修正与补充”,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
    马忠的评论风格一贯以视角独特锐利敏捷,呈现出评论文本的高起点水准,讲究学理而不囿于学院式教条,讲究内在的理论逻辑而又行文洒脱优美。这是我多次读他作品的印象,马忠是那种要么不写,一写就动静很大的评论写手。他之所以给人写得多、出得猛的感觉,就在于他的评论一出来,都能引起反响,把琐碎的生活片段和个人经验汇聚成评论视角的激流,纠集成强大的叙事力量。在他的评论文本中,时代风云、人物命运、情节故事化作大量平淡、零星的智慧火花,通过片断细节巧妙地贯穿、连缀、引申,从而取代了以离奇冲突的理论来支撑评论骨架的模式。在不急不缓、不动声色中将广阔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背景,通过评论家细节肌理不露痕迹呈现出历史融于世态人心的论述视角,绘制一幅事象纷呈而斑驳的民间生存镜像,真切传达了当下中国文学的理论经验,从而丰富和深化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民间记忆。
    马忠评论“红色经典”变味的实事是中国经典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黯然神伤,又是对红色经典改编之作颠覆出: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的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所谓市场需求,而对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胡改乱编,想当然地杜撰所谓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如此这般翻拍的所谓“红色经典”已经变色、变味,自然要受到社会舆论和广大观众的抨击。马忠结合社会本相的逼视和灵魂追问,把红色经典变味的无奈彰显在作品中,探讨出红色经典本质意义的观察。在当下评论语境中,虽然人心无皈依心灵无寄托,但重拍“红色经典”是有利于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原著的传播,并对当下的意识形态格局、民众精神图谱和文化艺术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红色经典”所要追问和遭遇的矛盾,就是我们当下共同的困惑和矛盾。这种困惑和矛盾换一个说法,就是一个没有“红色经典”的时代是可悲的,也是不能忽落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呼唤和确立当代“红色经典”。并且我们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而且每一个评论家也应该是一个“经典”的确立者和命名者。在形而上思考远离我们多年之后,突然把红色经典重提或改编,其震撼犹如醍醐灌顶,它让我们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把“红色经典”改往何处?马忠对红色经典出路的探讨,重要的是把探讨的意愿和愿望在当下的文学评论中,不在最前面,也不在最后面,而在最深的那一层中,把貌似松弛的评论言说在锋芒却凌厉无比的评论视角中,将历史理性的产物对历史的发展并不完全掌握在历史理性之中,也不完全行驶在历史理性预言的轨道上。马忠近年来的评论写作擅长归纳概括,这种概括又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脉络和进程的熟稔洞悉之上,是从历史中自然推演出新鲜独到的观点颇有启人深思之感。所有这些,足见一个年轻的评论家对改革现实思考的深度和探究的精神,其作品富于思辨性的理性存在,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良知和良心。
    马忠以一个评论家的良知和道德,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红色经典”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当感性生活在社会生活结构中获得合法性地位之后,我们探究终极意义的努力开始引起社会重视。于是,一个评论家洞察红色经典深处的残缺和沉痛,传递出对红色经典精神状况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完成了一次对生存意义的哲学关怀与追寻。在这个论述“经典”的意义上,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经典都是诗意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或必然路径的真正文学意义所在。尽管这种文学意义也许有偏颇之处,但是没有这种大视野的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评论文本中突围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集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红色经典”标准的原因所在。我必须承认我被马忠的“红色经典论”深深吸引,对诸多评论家来说,他们善于把自己的评论视觉当作佐料来引起读者。这种“佐料意识”不光是对红色经典的解读,也是对这类经典作品的批评。我是如此憎恨“佐料意识”。但马忠没有拿这些“佐料”来故弄玄虚,他只是把“红色经典”在这片土地上,以他在渊深博雅的书卷气与灵活的俗语之间,超验和经验之间,自如游走出被唤开时间之门,开始穿越时间的重重叠嶂,从时间走向空间,从“红色经典”走上人民日报神圣的殿堂,把人们期待的“红色经典”推向了一种极致极端的位置,反而使他本身评论的文化视觉具有了典型和普泛的深远意义。

 

      

 

2010/4/4 8:41:21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52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376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