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菁菁校园>>广州小学生诗歌教育调查
 
广州小学生诗歌教育调查
  文 / 海内外评论家
              

               ◆◆广州小学生诗歌教育调查 ◆◆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实习生 唐蓓 唐海燕

    “中国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里。”日前,《南方周末》上一篇名为《会说谎的作文》的报道,在读者当中激起强烈反响,作为塑造青少年世界观与主流价值观的通行方式,作文在中国挨的板子远远超过收获的掌声。而另一种文体选择———诗歌境遇同样尴尬。

    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曾在中国遭遇大面积中断,历时数十年之久,结局是大众与诗歌的日渐疏离,诗人这个词汇变得“诡异”。中国年青一代甚至于习惯在网络调侃或对骂中叫嚣:“你才是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

    幸运的是,对诗歌仍然抱有敬畏之情和教化期待的人还在。2005年以来,在广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魏春峰倡导下,一批研究“诗教”课堂创新教育的语文老师,以广州市荔湾区耀华小学等十几所学校为基地,悄然发起一场“诗教实验”,并连续举办了五届“诗润南国”儿童诗歌创作大赛。

    为弥补价值观和文学传统的双重失落,推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广东语文教育输入更多的人文气息、培育崇文尚书的读书氛围,南方日报秉承“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与广东作家协会、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联合发起举办了“诗润南国--2010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其中诗歌创作比赛是广东目前唯一一个专门针对小学生的纯文学赛事,将被纳入今年南国书香节主体系列活动。同时,活动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广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室的支持。

    我们由衷地希望,此次大赛能为广东下一代的创造力培育适宜的土壤,发掘广东文学、诗歌的新生力量,让这些浸润着可贵童真、闪烁着诗歌之美、洋溢着创造之力的种子尽可能地生根发芽。

               1 襁褓中的“诗教实验”

“海浪带走了

我的梦

却使我长出了希望的翅膀

飞向蓝天

海浪也许会轻轻抹掉

我曾路过的足迹……”

(《足迹》)

     或许会有很多人以为这是某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的习作底稿,隐约散发着一丝新月派迷离、唯美的气息。如果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10岁的孩子,你信吗?

     这首诗是第五届“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生诗歌大赛获奖作品之一。主办方之一、现代中小学生报社的总编辑魏春峰把打印出来的作品精选一页页翻给记者看,既有天真无邪的幻想--“调皮的流星呀/傍晚/你甩动长长的尾巴/与天边的红云戏耍”,也有少年老成的严肃反省--“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震,海啸,洪水……/我们怎么办?”

     这项波及广州全市400多间小学的诗歌大赛,从2005年开始举办,每年参与大赛的学生人数多达10万人以上。即便规模已经相当可观,魏春峰依然低调地说:“这只是‘诗歌教育’的零星实验,才开始,还在襁褓之中。”他告诉记者,小学生诗歌阅读与写作教学还只是在广州市荔湾区部分学校的“第二课堂“展开,主要是自发参与,而非整体性加入。换言之,一个班的孩子能否有机会接触到这场自发组织的”诗教实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校长、语文老师对诗歌的兴趣如何。

     回顾自己早年求学和写诗的经历,一项大胆的计划开始浮现在他的头脑中———恢复三千年前孔子时代提出的”诗教传统“,而且不仅要孩子们多读诗,还要让他们尝试写诗。

     有件事让他难以忘记:80年代他的高中同学,一位诗友,曾因写诗被视为“不务正业”,在家长老师强行制止下中断写作,如今想要吟咏几句都难。而过去五届比赛情况让他意识到,大约3%的学龄孩子是有作诗的天赋的。“一想到我朋友的遭遇,就觉得刻不容缓,得在那些闪光的诗心被压制、扭曲、埋没之前把它们抢救挖掘出来!”

     过去几年来,魏春峰和他的追随者们为了这项宏大的复兴计划付出了种种努力,除了举办小学生诗歌比赛,他还组织老师们写诗,进行诗歌教学调研,举行专题座谈会等等。一位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充满激情、理想和书生意气的知识分子。”

                  2 欲写文,先作诗?

     据魏春峰统计,广州市采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练习题、课外阅读涵盖的诗歌(包括新旧体、韵文、童谣等)所占的比例大约是23%,一共189首,数量和比例都比教改前有了明显增加。其中既有《春晓》、《咏鹅》、《凉州词》等古代名篇,也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等最新作品。

     一些算不上“经典”却活泼清新的童谣,深得孩子们欢心。一次调研显示,广州小学生们最喜欢的课文是一首童谣:“小企鹅,美滋滋,穿件大大黑褂子,出门忘记扣扣子,露着白白大肚子。”

     在魏春峰看来,比起记叙文和议论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能帮助孩子尽快形成良好的语感。亲手尝试写诗,无疑能将诗歌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他随口举出一串例子:“比如说,一个孩子说,太阳是绿色的,春天走了,花儿就熄灭了,如果按照作文逻辑来评判肯定是病句。但从诗歌的角度来看是可以成立的,甚至是神来之笔。”

       魏春峰参加过两次海峡两岸语文基础教育研讨会,台湾地区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写诗是写文的基础”,“低年龄段写诗比写作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虽然台湾没有统一的小学课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一二年级的诗歌比例普遍高达40%,到了高年级,《长恨歌》、《琵琶行》及席慕容、余光中的代表作常常要求全文背诵。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们写的诗。”广州旧部前小学语文老师李小娟发现,虽然低年级的学生还很少能写出完全原创性的作品,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写出不错的诗歌。借助古今中外诗歌的启发,孩子们写作文时的比喻也多了新花样,过去写月亮不是“银盘”就是“小船”,现在月亮可以是“微笑的嘴角”、“星星的摇篮",也可以是“仙女遗失的镜子”。同时,有的孩子悄悄开始在课余读诗歌,还有的在博客里写了几十首诗。

      诗人黄礼孩颇为新诗受冷不平,无论是现有教材还是社会氛围当中,古典诗词的分量都压倒性地超过了新诗。“光读农业文明时代的古体诗是不完整的,必须有当代诗歌的滋养才能让人心灵丰满。”

               3 作文说谎,写诗能避免吗?

    在人们对诗歌教育满怀期待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因———对作文教育的严重不满。当越来越多的言论抨击应试作文胡编乱造和陈词滥调时,《优秀作文选》不再像以前那么吃香。

    “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扶残疾人过马路、节假日给军属老大爷打扫卫生,这些眼熟的“好人好事”会不会在诗歌里重现?

     本届评委、诗人郑小琼对此态度并不乐观:“如果整个社会都时时被谎言、作假、伪情感、伪八股污染着,学生又怎能幸免?”文化学者吴祚来觉得,诗歌文字要求少,起码孩子们不用为了写作文充字数去抄袭或瞎扯!

     考虑到中国传统诗词中不少名篇都有“清冷哀怨”的调调,他特地呼吁:“让孩子们多读读泰戈尔,千万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弄得天下尽是秋!”

     广州耀华中学马丽校长指出,应试教育仍然是当今教育模式的主导和指挥棒,作文地位举足轻重,而高考阅卷场上“17秒决定作文分数”的残酷现实,逼得孩子不得不向所谓的“高分作文”屈服,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充裕,但是精神生活却是单调匮乏的。“每天忙于各式各样的作业和兴趣班,玩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接触大自然与广袤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写作源泉,无论是写诗还是作文,内容难免趋同”。旧部前小学校长危淑琳认为:“提倡写诗,本质上是为了还孩子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净土,但那需要广阔、丰富、扎实的生活作为依托。”

     “考试又不考诗歌,教孩子写诗有什么用?”大赛举办五年来,这是主办方听得最多的一句疑问。他们的答复是:“学写诗不像学奥数功利性很强,短期内也看不到‘实际用途’,我们只是希望孩子们的心能更加柔软一点、真诚一点、宽广一点而已。”

                  4 像“新概念”那样比诗歌?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品评文学作品之高下见仁见智,无所谓绝对标准。中小学生作文考试基本上都会限定体裁,注明“诗歌除外”,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诗歌评价的尺度难以把握……制造阅卷难度”。

     “每当看到这个最为振振有词的理由,我就感到悲哀!”郑小琼说。同样质疑的还有评委、诗人马莉:“如果评判对象是新诗,那么由于历史积累尚短,缺乏成熟的艺术规范和理论范畴,分析起来的确较困难。但在唐宋元明清时代,如果诗评家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诗话著作产生了,例如《沧浪诗话》、《人间词话》。”

      受访评委当中,以杨克为代表,普遍把“原创性”和“真情实感”摆在评选标准首位,音韵格律、修辞技巧被置于次席。为了确保“真”的原则,避免家长和老师过分“热心”的指导乃至代笔嫌疑,决赛采取封闭式现场作诗的方式举行。

      杨克说:“限时写诗虽然有悖诗歌创作的自由规律,但实属无奈。”有一年诗润南国小学生诗歌比赛是在正佳广场举行,考官们让孩子们逛完商场后,以《描写都市的繁华》为题写诗,有个孩子初赛的诗是爷爷代写的,当场就因为写不出来而大哭。

      郑小琼珍视敢于“出格”、卓尔不群的鲜明个性;黄礼孩注重想象力和童趣;马莉鼓励小选手们有新颖发现。省作协主席廖红球建议:“评委不一定要局限于专家学者,孩子们也可以当评委,这些诗本来就是写给同龄人和自己的。”为了广开言路,本次大赛特设了一个“绿色通道”,落选的作品可进行申诉,还设立了一个“最受网友欢迎大奖”。

     评委们一致认为的一点是,这次诗歌比赛不仅对小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练笔机会,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一次亲近诗歌,关注诗歌的契机。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要走的路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一切才刚开始。

                     ◎专访

               小学生诗歌如何评?

▲专访:本届诗歌大赛评委会主任、著名诗人杨克

           “小学生诗歌大赛不是天才秀”

●问:据您的观察,什么样的诗歌适合小学生阅读?与成年诗歌作者的作品相比,儿童诗有何独特性和艺术魅力?

●答:我觉得我们国家这几十年的主流儿童诗是有点问题的,人为教化色彩较浓,就像《新闻联播》里被采访的小学生,讲话也跟大人那样一套一套的,这是违背诗歌特性的。诗歌起源于童谣民歌,比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发自内心的,本真的。“诗人是最孩子气的大人”。儿童诗的想象与联想,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天真谐趣,对事物的发现视角也是完全不同于成年诗歌创作者的。

●问:您觉得为什么当代的儿童诗歌教育会出现上述问题呢?

●答:跟学校教育有关,有点类似于体育总局官员批评奥运冠军周洋“感谢父母”的发言。我承认诗歌有教化功能,但不能一味教化。

    诗的本质是心与心的对话。中国自古强调“不学诗,无以言”。私塾年月,每个小孩都要读诗,当然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李白,但大都会写几句。现在的应试教育强化了标准性,扼杀了创造性。诗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强调的是个性化的独特感受。诗跟音乐是德育、智育,更是美育,它着力于人的心智全面发展,这就像钱学森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却有很好的音乐修养。一个人不一定非得为了考级才学弹钢琴。温家宝总理早年学地质,后来从政,他的记者招待会回答问题特别感人,特别能打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心,就常常借助诗的感染力。

     我受邀参加过一些国际文学交流活动,我发现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对中国当代小说颇有诟病,主要就是认为“语言不够讲究”。中国小说传统来自说书,注重故事性,但不太雕琢语言,外国的小说就写得很精致,可以像朗诵诗那样,在咖啡馆读上一段,听众听千把字就能大致分辨写作的高下。诗歌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问:既然您说诗歌在评判上没有标准答案,可是诗歌也有好坏之分,您认为小学生的诗歌评判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答:首先要有原创性。所谓“创作”,就是创造性写作,其次是真情实感,最后是语言技巧。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初选出来后,可能决赛需要现场写作。当场写诗有违艺术规律,但这是为了避免初赛交来的作品有“代笔”嫌疑。

●问:你曾反复强调这次比赛不是天才秀,不是为了挑选诗歌天才,那您认为此次诗歌比赛应该如何定位?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比赛在于它的社会性,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能对诗歌有所了解和关注。还有就是能形成一种读诗、读书的气氛,它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问:小学生读诗大体上该遵循怎样的规则?

●答:小孩读诗不一定要理解吃透,能受到诗歌语言的感染就好。文化的作用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通过浸润心灵,慢慢就悟到了。诗歌感悟靠的是阅读、参与,而不是拒绝。读诗歌应该让孩子们自由地去学,读他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不一定非要读那些经典的。朱光潜曾说过,诗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谐”,诙谐有趣,以语感、语调、语气达至某种语境。我的外婆都不识字的,但她教我背过许多儿歌,口口相传下来的。

●问:据说波兰总统埋葬的地方就是和诗人的墓安放在一起的。我们注意到,诗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是“走下神坛”,甚至处境尴尬,沦为被人嘲笑的把柄,比如网络上的“梨花体”事件,是我们的诗人太糟糕了?还是读者对诗歌太缺乏兴趣了?

●答:我觉得这是传媒时代的问题。传媒只关心大众关注的话题,只关注诗歌事件,为了吸引眼球。同时现在还是GDP时代,是经济压倒一切的时代。其实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好诗总是沙里淘金。《全唐诗》总900卷,但是人们较能记住的也就唐诗三百首嘛。好的诗歌都是挑出来的,并不是所有的写作都是精品,精品只是少数。

    我这么多年来做新诗年鉴,包括我去年编的《朦胧诗选》(中国文库)和《60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我觉得这20、30年来的新诗比先前几十年毫不逊色,反而更有品质。徐志摩很有名了吧,他当年诗集印数也是很少的。艾略特20世纪的伟大诗篇《荒原》在当时才印了一千册,鲁迅办的《语丝》当时也才发行800册。如今甚至连批评家也像强调GDP指标那样刻意要求一个作家的产量,太搞笑了!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写的好,便被指责为何不再连续写出几部来。如果这样,你可以批评曹雪芹一生只写了一部《红楼梦》,塞林格只写一部《麦田守望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可成就一个诗人,号称“孤篇盖全唐”,那张若虚怎么不多写点?

    西方也是大多数人不写诗,但是骨子里对诗很敬畏,不会随便贬低。不是说易中天的书很畅销,他就比北岛写得好吗?这是两回事。刘德华广受欢迎,他就比爱因斯坦还伟大吗?不能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各方反馈

▲广东省作协主席廖红球

●让孩子们不要忘记传统的根

我本人很喜欢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尤其是唐诗宋词,这些诗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将继续熏陶下去。唐诗中就有好多适合小学生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都朗朗上口,比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极富童趣、色彩和动感,还有“离离原上草”这首诗,通俗易懂。

    诗歌可以让孩子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哪怕是不求甚解,也能培养孩子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这次比赛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让孩子们不忘记传统的根。这样的比赛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把社会的关注点集中在儿童诗歌上,鼓励孩子们动手写诗、创作,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也能借此涌现和培养出更多小诗人。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袁本新

●“以文化人”重塑一代人的心灵

     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转型期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价值观重建的任务。小学是认识世界、培育心灵的最重要阶段,这一代孩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将决定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文化人”,重塑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每个有责任的公民需要承担的义务。我们希望通过“小学生诗歌节”这样一个文化教育活动,为语文教育注入更深入的人文光芒,为广东下一代的创造力培育适宜的土壤,发掘广东文学、诗歌的新生力量,在当前纷繁复杂的价值潮流中塑造新一代人的心灵。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代表

●对接“红段子”,开辟文化传播新形态

    小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盛民昌的希望,中国移动的企业价值理念是“正德厚生,臻于至善”,强调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这次诗歌大赛致力于普及诗歌文化,鼓励全民创新的理念不谋而合。活动所体现的创新精神,也表达了公司一直力求企业创新的愿望,可谓义不容辞。我们将全力支持本次活动,不仅将为活动提供先进的移动通信服务支撑,还将通过手机媒体在社会中大力传播和弘扬红段子诗歌,红段子已经与群众喜闻乐见的短信、彩信、彩铃、动漫、视频、小说、微博等新型传播载体相结合,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态。

    我们也将动员员工更多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国学文化的灵魂,阅读大量优秀诗歌。诗歌是我们伸向世界的触角,我们之所以充分支持这次活动,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关心诗、热爱诗,这也是我们践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的机会。

                  【原载2 010-04-23    《南方日报》】

                     【关于此次比赛的启事请打开如下网址查看: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0-04/23/content_6838606.htm】

                            ●●●附录●●●

               ◆诗润南国——2010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

              ■诗歌之星创作比赛欢迎全省小学生踊跃参与■


主办单位: 南方日报 广东省作家协会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 
官方网站: 南方报网(www.nfdaily.cn) 
网络支持: 天涯社区 新浪广东 
  南方网 广东作家网 
支持媒体: 南方都市报 南方周末  
  南方人物周刊 城市画报  
  现代小学生报 作品 诗歌与人 
联系电话: 020-87373998转3267 
    
▼ 参赛须知 ▼

    1、初赛:即日起至2010年5月31日。将每周从来稿中至少选出1人为“本周诗歌之星”。
    2、决赛:2010年6月,组委会将组织评委,从投稿中选出优秀作者,电话通知其本人参加决赛,并在官网公示名单和作品。决赛将进行现场命题、限时交卷、密封评选(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公布获奖名单:2010年6月,现场赛后一周内公布决赛获奖名单,向学校和获奖学生发送贺信。
    4、颁奖:2010年8月,举行盛大颁奖典礼和诗歌晚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 投稿须知 ▼

    1、参赛对象为全省小学生。
    2、征稿时间为即日起至2010年5月31日止。
    3、本次征稿不命题,由学生自由创作投稿,或老师组织学生创作投稿,或家长记录孩子有诗意的话投稿,每人限一首;每名参赛学生只能提交一篇作品,不得重复提交,否则取消参赛资格,作品提交后一经审核不得再行更改。
    4、所有作品不得抄袭、不得请人代写,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
    5、参赛作品必须附上报名表,否则视为无效。所有参赛作品请自留底稿。
    6、报名参赛流程、规则、网上报名等更多相关信息,请登录大赛官网:南方报网(www.nfdaily.cn)。

 ▼ 奖项设置 ▼

    1、奖金和证书: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同时颁发“桂冠小诗人”证书);二等奖10名(奖金2000元,同时颁发“诗歌之星”证书);三等奖20名(奖金1000元,同时颁发“优秀小诗人”证书)。
    2、本次大赛另设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奖,奖励积极参与的学校及老师。
    3、所有获奖者将有机会参加诗歌夏令营,游览诗歌胜地,与著名诗人面对面交流。
    4、“每周诗歌之星”和决赛获奖者,将在官网和南方日报及合作媒体上推出专题采访报道。
    5、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在全省巡回展览。

 ▼投稿方式▼

以下方式限选一种 
1、在线投稿:登陆大赛官网南方报网(www.nfdaily.cn),根据提示操作,提交个人信息和作品。
2、邮寄:复印或自行复制报名表(详见2010年4月23日南方日报A18版),填好个人信息后,和作品(可用打印版或方格稿纸誉写)一起邮寄至: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日报文体中心“2010首届小学生诗歌节组委会”,邮编510601。 

 ▼ 决赛评委 ▼

杨克 (评委会主任、著名诗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
黄灿然(诗人、翻译家)
马莉 (诗人、《南方周末》编辑)
魏春峰(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现代小学生报》副社长)
黄礼孩(诗人、《诗歌与人》杂志主编)
郑小琼(青年诗人、《作品》杂志编辑) 

 ▼ 备注 ▼

    1、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
    2、参赛者在投稿前务必仔细阅读本次大赛的相关规定。凡参赛者均被视为同意本启事及报名表上之各项约定。
    3、参赛者许可主办方,可将参赛来稿作品、参赛者填写的报名资料,以及整个比赛期内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刊登在主办方媒体上的文章、主办方及协办媒体对参赛者的采访、与参赛者的电话采访记录、参赛者官方博客上的内容等,以任意形式独家使用在与大赛相关的任何媒体以及比赛期内和比赛结束后的相关出版物上。
    4、本次比赛全程事宜最终解释权由“诗润南国——2010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组委会保留。未尽事项,参照法律与公序良俗。
 
2010/4/25 12:39:57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60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3111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