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208班 王佳萍
《围城》这本书,我已读过多遍了。
最初接触时,是在初中的阅览室里,本没抱多大期望,还以为钱老的作品会像鲁迅的文章那样深涩难懂。读后却感觉处处是譬喻,形象而生动:细细体会书中情节,模仿书中各人物说话的神情语调,其乐无穷。
那时年少轻狂,喜欢反复翻阅《围城》,喜欢背诵那些譬喻,喜欢用譬喻来评论某事,喜欢学习钱老在围城里说话的腔调,觉得玩弄文字游戏是最过瘾的事了。后来,看的次数多起来了,对围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明白围城能够这样通俗亲切,从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历练,体味生活,鞭笞生活,从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真实,并透过生活掀开人生的面纱,用含蓄又不乏讽刺的笔调揭露客观环境的无奈和人本身的猥琐,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求职又降职,最终与孙柔嘉走进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有双方婚前未发现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琐事,工作不顺心,经济尴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终分道扬镳,阐发结婚就如深陷围城的道理。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绝对是现实又不新鲜的。退一万步讲,方鸿渐娶了孙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维持的婚姻不长久,可如果方鸿渐得偿所愿娶了意中人唐晓芙,围城会不会牢不可破呢?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够共入围城,也会发现“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每个人在长大后都会追求自己认为美满的爱情,追求到了,又一无反顾的进入婚姻,然而真正寻找到理想的婚姻,维系好婚姻,通过婚姻使爱情美满,这样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现在我们是学生,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等到有一天,我们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况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作为学生,爱情、婚姻,对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围城呢?
◆沉思杂感◆
——读《沉思录》有感
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204班 陈灵丽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要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偶然间从书架上看到这本《沉思录》,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它是温总理的枕边书,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最大的一部书。说实话,我阅读它花了不少力气,不知道是译文的关系,还是我第一次阅读哲学类书籍的缘故,我每一句话都要读上四五遍才有听领悟。
书中提到,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已严”的古训众所周知,但在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加以适当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社会做些什么。如果中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和缺点。
这点是我感触最深的,我们刚刚踏上生活的舞台,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一课,《沉思录》所带给我的感想当然远不止这些,它里面的字字句句都发人深省,若要一一说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生活似乎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流行什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是我们真的幸福吗?我们比那个古罗马皇帝幸福吗?人无论在哪个时代,心理的需求是一样的,事业、爱情等等,到最后转变成内心的幸福感,觉得自己没有白活,但当死亡来临时,才明白什么都带不走,可见,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还是无法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无非是物质,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而对待自己的内心,并没有什么进步。我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本书就是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它解决的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的书。我们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部光彩永存的黄金著作,相信每次读它的感受都不同,每次都会获益匪浅!
◆从时光的一端辗转到另一端◆
——读《没有悲伤的城市》后感
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206班 谢思怡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觅心中尚未塌方的地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我们没有悲伤的城市——关于爱、友情、依旧永不磨灭的信仰。
一座没有悲伤的城市,在祥弟的心中叫卡洪莎,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叫它桃花源,或极乐世界。
它并不遥远,就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最里端。
我们或许已经遗忘,但一定曾经拥有。
她的美好冈为现实的沉重和残酷而愈发珍惜,
珍惜到我们连回忆都不敢,生怕轻轻一触碰就破碎。
破碎的不只是一个梦,而是,我们的童年。
从一朵花瓣里看到爱,从颜色里看到幸福。
世上有一个地方,
没有战争,没有丑陋,
只有鲜花,信任利爱。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更毋需为生活的琐事而烦忧。
他们把这个地方叫做:没有悲伤的城市。
——《没有悲伤的城市》
人们都期望着,期望着有这样一座城市,即使只是凭空悬吊的海市蜃楼,但人们依旧偏执的去相信。
孟买街头一个10岁的流浪儿,执着的相信孟买有一天会变成一座“没有悲伤的城市”。尽管他最好的朋友在种族冲突中被炸死,他自己也不得不受胁迫从事破坏活动,他依然坚信不疑。这就是加拿人作家阿诺什•艾拉尼《没有悲伤的城市》所讲述的故事,一个读来让人哀伤的故事。从小就被抛弃在孤儿院的祥弟对人墙外的孟买城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他拿着带有三滴父亲血迹的白布逃出孤儿院,与其说是寻找父亲,不如说是寻找孟买。然而,迎面向他扑来的是各种的不幸。
可他依旧执着着。他梦想自己能飞,全然不顾那累赘般的瘸腿;他发明了花园语,在亲人死后含泪笑着说:他从一朵花瓣里看到了爱,从颜色里看到了幸福:他说,世界上有一个地方,没有战争、,没有丑陋,只有鲜花,信任和爱。他把这个地方叫做没有悲伤的城市。
最残酷的世界和最美丽的心灵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这本书伟大的基石。
现在的我们,就像是钟表上的指针,不停地转动,一边转,一边看着时间匆匆地离逝,但是却总是无能为力。
这个寒假发生了一些事,明白了一些事,遇到了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失去了一些人。亲爱的寒假,快要跟你告别了,也就是这样,无所谓快乐不快乐,每一天就亦如行尸走肉般,看着身边无端的争吵,然后是死——般的寂静,我不想生活在这个空间。我只能努力止自己在与他们的话语间显得明媚些,起码让他们觉得我是个快乐的孩子,孩子,我只是个孩子,但是我又能再孩子多久,时间是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的。
这几晚一直都失眠,躺在床上,睁人着眼睛,愣愣的看着眼前漆黑一片。我也不清楚那时究竟自己在想些什么,只是觉得这样子很安静,没有了白天的喧嚣。
我是个逆来顺受的人,这是妈妈形容我的,别人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对于一些事,总是不会反抗,不会拒绝。我总是隐忍着,把一些情绪都存放在心里。其实,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宣泄:其实,我只是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个无理取闹的人;其实,我只想与我在乎的人,好好的相处。
可能我早已经没有了最初那般纯粹的心了,无法像祥弟那般想象着着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现在的我们该是现实的,对吧,因为这社会,是现实的,我们无从选择。
想起藏于我记忆里的那个少年——雅各。
对他而言马戏团是他的救赎,却也是人间的炼狱,是他梦想的驻扎之地,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
提及救赎,想起了一段言论:你许是泅渡者,亦或是救赎者。
所谓泅渡,我渴望我的痛苦不会静止,但求我的心能够征服它。当我们如此坦然地面对过去的忧伤历程时,命运又安排了我们另一条道路——寻找自己。漂泊的心灵只有不断受到煎熬与磨砺,才能日趋成熟。才能拥有我们的生活试验所产生的心灵最珍贵的诠释。
所谓救赎,无端契合。当我施加压力时亦在清醒自慰。
别人所给予的伤痛与释怀只有自己能体会,旁观者未能看清,亦只有自己能将自己解救。
其实不快乐,却要说快乐。这就是现实所给予我们的状态。
回到现实中,我依旧还是会微笑的。一直沉浸悲伤却无法走出,最终只能将自己越陷越深,更多时候,淡然一笑,或许将是另外一个季节的风和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