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尘封的档案》有感◆◆
本文作者: 琥依
怀着万分感慨的心情,我读完了成坚、成真、成介忠、成冬编著的《尘封的档案》。这是一部成家家史,同时也是一部珍贵的中共韶关党史的部分缩影,更是不为人知的党内斗争的冰山一角。掩卷沉思,我为书中主人公成崇正、魏佩玉夫妇革命的一生、受尽磨难的一生以及光辉屈辱各半的一生唏嘘不已。深深的眷恋、抒情的文笔、排山倒海般的追寻探究,以及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又使得这部家书不但充满厚度而且极具文学色彩。我想,除了成家的家人、朋友,其他读者也会喜欢读这部不同一般的家书的。
这是一部传承革命的家书。在成一兵《成崇正,拯救了“五孟堂”家族》一文中,我们看到了成崇正是如何带领家族数十人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形成了一个兄带弟、姐带妹、叔带侄、舅带甥、一房带一房、亲戚带亲戚、同学带同学和弟促兄、夫促妻、子促父(母)、一房促一房的家族革命浪潮。”在革命战争中,一位四个子女参加革命的成家长辈被国民党反动政府以“通匪罪”、“匪属罪”处决枪杀;十叔成崇实头颅被国民党反动派割下挂在星子镇街上示众三天;成崇信、成坤一英勇作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战斗中中枪终身致残的成家花季少女;成崇正几个未成年的儿女被父亲送到了游击队……
在成介忠《在父母身边的日子里——我苦难的童年》一文中,我们看到原本出身豪门的孩子,就因为父母成崇正、魏佩玉参加了革命,把家财都献给了党,10岁时大年三十才穿上一双凉鞋。在地下党交通站工作的母亲身边,兄妹不能相认,母子不能相见……11岁就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跟父母在一个部队,总算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童年。
这是一个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家族,因为有了这些前赴后继的勇士,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
这是一部控诉极左思潮的家书。成家人以他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坚贞,虽九死而不悔,最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没想到,发生在1951年一个莫须有的“广东省青年救国军连南指挥部(反共救国军)”假案,把成崇正夫妇牵涉其中,冤案前后历时37年,成崇正丧失了为党工作的机会。解放前为迎来新中国的戎马生涯,却换来新中国成立后被冷藏家中甚至身处冤狱,这是多么意想不到的结局。在成冬《冤案一角》一文中,我们看到了成崇正其实是倒在第一次及第二次反地方主义的斗争中。在反地方主义的旗帜下,成崇正成了“包庇反革命”的反党分子,成了该假案的直接受害人。成崇正的堂弟成鲁珊,一个弟弟一个女儿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老革命,却在假案中被司法机关处决,人死了33年后才获得平反,恢复革命老干部荣誉。在成真《妈妈的选择》一文中,妈妈魏佩玉为救父亲成崇正出狱,不惜以死抗争,身怀六甲投身古井,被救后诞下早产的双胞胎女儿。妈妈的英勇献身行为,终于惊动上级部门,派人重新调查此案,重新下结论,父亲得以出狱,妈妈的抗争有了最好的结果。
没有倒在敌人手上的成崇正魏佩玉夫妇,受尽了来自“自己人”的折磨,有如壮士断臂屈居家中等待组织的调查。这一调查就是近30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30年?1979年11月16日,成崇正年逾古稀之年,他终于等到了组织调查的结论:“同意撤销中共韶关地委1958年5月1日给予成崇正同志‘开除党籍、行政撤职、降五级处分’的决定。恢复成崇正党籍。”寥寥数语,有如生命的判决书,是该哭还是笑,都已经不再重要。正如成坚《寄往天堂的信》一文中指出:“爸爸的悲剧人生从成为一个革命者那天就开始了,纵然从假案中解放出来,也躲不过臭名昭著的‘反地方主义’,就是躲过了‘反地方主义’,也躲不过那场灾难性毁灭性的文化大革命!”
我想,这已经不仅是成崇正的悲剧,有多少共产党人,倒在各式各样的路线斗争中。成崇正丧失工作30多年,使他免遭文革没顶之灾,说不定是不幸中的万幸。《尘封的档案》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党内斗争,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一样的刀光剑影,一样的生离死别。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家书。即使历史是那么的无情,却造就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成氏家族。在成真《温情小院》一文中,我们看到,在腥风血雨的文革期间,成崇正的家就是被国民党烧毁的成家庄的延续,是成氏子孙的避难所、收容站。成崇正带上革命道路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文革当中都受到冲击,他们的子女有家难归或流离失所、无人照看,这些孩子一一投靠到成崇正这个家族长者门下,在这温情小院找到自己的乐园。而失去了工作权利的成崇正,除了乐意为孩子们奏响厨房交响乐,还是“海陆空三军”的营养总供给,甚至为猫造窝也是他的特长。他的豁达、乐观、浪漫,为成氏后人树立了榜样。从温情小院走出来的成氏后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为一部家史式的著作,《尘封的档案》集合了成氏家族多人的回忆录、散文、诗歌,但它绝不同于一般人的家史,因为它的主人公有着不同一般人的遭遇。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正是千千万万个际遇不同的家庭,构成了我们多灾多难或多姿多彩的祖国。什么叫不懈的追求,什么叫百折不回,什么叫忠贞不屈……我想,《尘封的档案》里面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