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集电视连续剧《三国》的热播,让我足足跟进了一个多月,现在突然收剧了,每晚7:30分在家中似闲云野鹤,了无生趣,于是唯有细细回味,品其用人精髓。
一、看曹操对关羽,方知求贤若渴
曹操实施"唯才是举"的方针,对人才搜罗和选拔措施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对于优异人才,他绝不轻易放手,就算使尽威逼利诱的手段也要为己所用。关羽当时降曹,是迫于不知刘备、张飞的下落,并向曹操提出:一旦获知两人踪迹,无论天涯海角,也要追随而去。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不但点名送鹿肉给他,而且将曹丕日思夜想的赤兔马也赠与他,可见曹对关羽之喜爱。曹操对陈公台,也是敬佩有加,一直苦苦劝降,不忍杀他;还有曹操赤脚迎许攸,并对他提出的袭击粮草建议深信不疑,可见曹之求贤若渴。
二、看刘备待张飞,知仁心之强大
张飞是一名头脑简单、性情粗暴的武将,刘备奉诏讨伐袁术,令其镇守徐州,并定下三条纪律:不得饮酒致醉、不可暴怒任性、不可打骂军士,结果他三样都做齐了,被吕布夺下徐州。刘备听到消息,只说了一句:“徐州本不是我们的,丢了就丢了。”刘备一生仁心仁义,宽厚待人,“宁肯天下人负我,我决不负天下人”,虽然他的秉性失去了很多次攻取荆州的机会,但他最终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信念,建立了蜀国,并在兵力上强过曹操。但也正是因为坚守仁义,关羽一死,让他丧失心志,盲目进军,最终客死他乡。
三、看孙权用陆逊,真是用人不疑
陆逊时年二十七岁,在他坚守营寨达两个多月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文武百官对他极不信任并上书弹劾时,孙权却坚信:“虽然节节后退,但不失一卒,不丧士气,结果必能取胜。”后来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刘备大败并因此抑郁而死。孙权本无过人才智,但他善于用人,且用人不疑,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无不授予实权,促使东吴以羸弱之势鼎立三国,实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四、看诸葛战司马,玩尽心理战术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是有失误的,比如派关羽守华荣道却放走了曹操、还有派马谡守街亭却落得片甲不留,但其用计却如疱丁解牛,游刃有余。其深知司马懿为防守大将,因此几次诱司马懿出城,先是城门辱骂、再以自己为诱,最后是以粮草为饵,结果几乎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这还不够,在自己死后,还要搞个假人,吓退魏军。心理战术是诸葛亮惯用的方法,从“草船借箭”到“空城计”,无不是玩转心理,险中求胜,但观其后期凡事必亲历亲为,两侧文武皆无大将,不注重培养扶汉大业的后继之人,实为不智。
五、看曹丕待司马,错在疑而不用
曹丕称帝后,几次攻打蜀国,都不让司马懿带兵,年仅三十六岁就病故,无功而亡。我认为对司马懿这样老谋深算、谨小慎微的能人是要防,但不是闲置不用。你看诸葛亮用魏延,先用了再说,但屡屡让他上谏不成,难受得很,必生反意。最后诸葛亮安排马岱在他最不设防的时候杀了他,岂不快哉?曹丕既然安排了静姝在司马懿身边,就可以先用他的计和才,一旦涉险,再杀他不迟。而曹睿敢让司马懿带兵,但后来功成名就时却不杀他,也是不对的。既知其为大患,就要痛下杀手。
六、看吕布被活捉,知下人不可欺
吕布因貂婵病重,不愿冲出城池另立营地,结果致军士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大敌当前,却惩罚属下,导致下人活捉吕布献于曹操。纠其原因,皆因有勇无谋,听信谗言,疏远公台,最终被万箭穿心,实为后人警戒。还有曹操杀蔡瑁、董卓疑许攸、张飞睡梦被斩,都是大战临前处置身边人,最终大败并惹来杀身之祸。可见在大事大非之前必须要妥善安排好身边的人,该承诺时要承诺,避免祸起萧墙。
纵观史事传记,贵在古为今用,当代领导干部的用人之术应秉承以下几条规律,这里不再详述,也不求苟同。
一是要虚怀若谷,对才华出众的人要虚心请教,只有广开言路,才能觅得良策。
二是能海纳百川,对粗糙不堪的人要耐心教导,对不听劝阻的人不能予以重任。
三是应用人不疑,但也要有所牵制,断不可疏于监督,久之必酿成大祸。
四是重分析心理,知道对方利益所在,猜测对方可能会怎么做,才有利于自己决策。
五是疑人也可用,但要用其长处,并在一定范围内授权,以确保最高权力稳握在手。
六是善待身边人,身边人最知心,也最危险,在升职公示期间必须要安抚好身边的人。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