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秦林《短笛之歌》诗稿,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以曲名为题目,多数是家喻户晓的歌曲,如《绿岛小夜曲》、《草原之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由此,使我想起一件有趣的小事。
去年底,在重庆举办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的第三天,大会组织诗友到金刀峡采风。在大巴车上,诗友们互相拉歌,我推荐秦林“来一个”,其他诗友也附和喊起来。奇怪!平时爱唱歌的秦林,却一反常态,尽管三请四请,都请不“动”。等诗友们把聚焦转移到其他人时,他凑近我的耳边小声说:“你爱听我唱歌,晚上到你房间唱。”真的,那天晚上他来了,单独给我唱一首意大利名曲《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唱得很有些原汁原味。我夸他是个歌唱家。他却腼腆地说:“就算半个吧!”
自古诗与歌是一家。《文心雕龙》曰:“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在当今社会,诗歌被边缘化,歌曲成了主流化。秦林用他唱歌的天分,熟悉歌的曲目,作为小诗的题目,虽有“双重约束”,只要能“挥洒自如”,又能吊起读者的口味,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中国小诗起源很早,黄帝时代有一首歌谣:“断竹,断竹,飞土,逐肉。”全诗只有八个字,写出了狩猎全过程。中国现代小诗开先河者是冰心,她的《繁星》和《春水》,奠定了小诗在新诗发展的历史地位。秦林写小诗起步也较早,1965年8月,他才21岁时就写了《触礁船》:
在你破晓的眸里飘流,
我愿是一艘触礁船;
虽罗盘针已失去,
复少优秀的鱼叉手和舵手,
因你灌我初饮者以浅浅三盏,
我有了酩酊的感慨,当我忆起
‘莫比•迪克’,不!是你底丰藏的珊瑚岛。
这首只有七行的小诗,距今已四十六年,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如今读起来还颇有内涵和韵味,实属“难能而可贵者也”。
后来他陆续写了一些小诗,如《铁桥下的吉兰丹河》(四行)、《穿山洞》(六行)、《海》(七行)、《时间》(五行)等。但真正投入写六行内小诗,是2008年4月他和几位诗友访问泰国“小诗磨坊”后,受到写六行内小诗的启发和冲动,又在台湾诗人林焕彰的积极推动下,终于奋起笔来写小诗,一路走来,马不停蹄,在短短两年内便写了60多首,加上以前写的小诗,便汇集成《短笛之歌》,呈现在读者面前。
秦林的小诗,写政治、写历史、写战争、写环保、写人生、写故土、写怀人、写感怀、写哲理等。人间沧桑,世上百态,内心世界,皆聚集在他六行小诗之内。可谓诗情择“大者而自出”。
在他的小诗中,写得最好的当推他的“怀人”诗。其数量不多,分量却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我爱你》、《站在麦田边的姑娘》、《金风吹来的时候》、《怀念曲》、《水调歌头》、《小白杨》、《红河万古流》等,皆为诗人直抒胸怀之佳作。
“怀人”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怀人诗古已有之,盛行于唐。“作品每多是离愁别绪之伤感,时乖运蹇之牢骚,惺惺相惜之思慕,借题发挥之遐想。”(束砚语)
在秦林的《短笛之歌》里,多数是“惺惺相惜之思慕,借题发挥之遐想”之作。
请读他的《怀念曲》:
仰望月儿从云围
笑盈盈飘下来
我在船上
早已砌好一壶思念
望月思故乡,思故人,这在中国古诗和现代诗中屡见不鲜。但写“月儿”“笑盈盈飘下来”,我“早已砌好一壶思念”,就是秦林的奇巧构思了。“月儿”是故人,友人、情人,诗人没说,让读者去想象。最后一句:“早已砌好一壶思念”是“秀句”、是“佳句”,是诗家语。如用“一壶热茶”,“一杯咖啡”,诗味就淡如白开水。此诗佳在情景交融上,含蓄地隐喻对友人的绵绵不绝思念之情,令人叫绝。
另一首《水调歌头》:
你从明月来
背着一个沉重的梦
人生如梦似幻
茅屋檐下
来 请风与我共酩酊
“你”背着“沉重的梦”来,我在“茅屋檐下”等着“你”。“你”也许因“背”得太“沉重”来迟了或来不了,我在等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请风”“共酩酊”,显得情感真挚而凄切。此诗妙在用几个单一意象,组成一个统一的情感基调,勾勒出一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人生感叹意境图。
“无象则枯”。“抽象的情思只有转化为意象才能具有艺术有效性。”(吕进语)秦林很注重营造意象。如写大草原,以“彩笔”“醮成一片绿色”;写骆驼,在天边“踩出一道七色彩虹”;写哈达,“被鲜血沾污”;写菩提,“等最后一片落叶”;写雁儿,“捎我一个电话”;写塞北的雪,“轻吻大地”等。这些意象使读者及目可见,触手可摸。
再看《教我如何不想他》:
微云在天上
织梦
微风在地上
织梦
我在万籁俱寂时刻
将他永远织入梦中
“文醒诗梦”。秦林喜欢用“梦”入诗,真是懂得诗中三昧啊!
“微云”“织梦”;“微风”“织梦”,是两个单一动态意象;“我”“将他永远织入梦中”又是一个动态意象。这三个动态意象的重叠和推进,组成一个整体意象,编织成了一幅美丽“三梦”的意境,达到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所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秦林在《秦林诗选•后记》中写道:“我愿是一星萤火,在寒夜继续散发个人的光芒。”他的小诗集《短笛之歌》出版,正如一星萤火在寒夜闪闪发光。
是为序。
2010年1月30日于曼谷
(作者:泰国“小诗磨坊”召集人、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