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冷雨暖心——再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冷雨暖心——再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文 / 寒水依痕

    清晨从梦中醒来,还没睁开眼,便听到了窗外噼噼啪啪的雨声,心里不禁想:这城市里的雨声 没有老家的好听。
    去书柜里找了一本书,没有目的没有顺序随意地翻看着,突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闪入眼帘,心里很高兴,很久没读这篇文章了,在这样一个雨天来读,恐怕别有收获吧。“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这样的句子是适合读出声音来的,我便情不自禁地对着窗外潇潇的雨声朗读起来了……
    初识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是在师范学校,在口语课上,老师要求我们找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我找的就是他的《乡愁》。
    离家在外求学的我,好像特别容易体会到余光中先生那种浓的化不开的乡愁,读起来也容易入境入情,所以我的朗读得到了老师的好评。由此,我喜欢上了他的诗歌,他的《乡愁四韵》《扬子江船夫曲》《寻李白》《戏李白》《白玉苦瓜》等,喜欢默读,更喜欢吟诵。余光中诗歌中饱含的乡愁我领略到了,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我体悟到了,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的一颗赤诚之心我感受到了,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后来,在新华书店,我偶遇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就是我现在手里的这本。初读,便被深深地吸引了,《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更是久读不厌,《听听那冷雨》因为常常读,竟至差不多可以背诵出来了。
    《听听那冷雨》是诗意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语言是充满诗的韵律的,朗朗上口,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不胜枚举的句子都充满诗情画意,唐诗宋词入文无痕,让我把玩不已吟哦不止。那些贴切的叠词的运用更是让人叫绝,什么“天潮潮地湿湿”,“ 潮润润”“ 翠苍苍”“ 清清爽爽新新”,“ 细细琐琐屑屑”……这么多的叠词这么准确这么美地组合在一起,恐怕只有朱自清、贾平凹能比得上吧。
    《听听那冷雨》是散文版的《乡愁》。从篇首到篇尾,无不充溢着作者满腔的思乡情怀,如篇首的“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想到中国心就暖了,不能在中国怀抱里生活,能被中国的寒流轻扫也是幸福的,因为那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吹过来的啊!文中又说“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在余光中的心里,是雨在喊他,是中国在喊他吧,还是他在喊中国?在雨中,作者的思乡情绪得以尽情泼洒,所以他说:“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他想到“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巷子在延伸,作者的思绪在延伸,一直到篇尾写道:“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因为有中国在心中,即使天气再寒冷一些也无所谓;因为故乡在心中,即使天气再寒冷,心依然是暖乎乎的。这冷雨并不冷,反而暖着作者海峡那边的心啊!
    《听听那冷雨》也暖着我的心。我常常去书店,但很难看到喜欢的书,书店里大部分是学生的教材辅导,还有一些如今的人认为“有用可读”之书,教人怎样与领导相处,怎样学会在这世上圆滑处事,再就是一些充斥着图画没多少文字的作品,难怪网上说现在是“读图时代”呢!少得可怜的文学名著被摆在最里边的角落里。我不知道这些名家的传世之作是不是在哭泣,但我的心的确感觉到一阵痛楚,感觉到阵阵寒冷。但今天再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我感受到了一丝丝温暖心灵的东西,那就是他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中说的:“只有一点:中文必须精通。中文不通,将祸延吾孙!”这也是当今中国迫切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对于外文的重视不亚于汉语,甚至有越过汉语去追求外文的现象,那些如雨后春笋的补习班,有几个是为补习汉语而开的?绝大多数都是学习外文的!余光中先生是专攻外文的,但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都有大量著述,特别是诗歌,更有杰出的成就。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有许多可寻可觅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所以,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学者李元洛先生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在其所著的《唐诗之旅》中屡次提到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绝佳继承。是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缺失应该引起注意了,我想余秋雨写《文化苦旅》也有此意吧?读着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听着窗外不再有“韵味”的雨声,竟然真有“前尘隔海”的感觉!
    《听听那冷雨》,读读“那冷雨”,吟吟“那冷雨”,心渐渐地暖了,静了。
2010/7/22 22:29:55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49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392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