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穿越北江的梦想——清远诗群落扫描
 
穿越北江的梦想——清远诗群落扫描
  文 / 巴山一马


一、异军突起:不断壮大的诗人队伍

“北江明珠,香清溢远”,被誉为“广州后花园”的清远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这块土地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学者名流、能工巧匠各类风流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唐代大文豪韩愈、刘禹锡,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等都和清远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在清远,他们不但留下了大量传世的诗文,更给此地注入了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清新高绝的文风。

清远,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被一条名叫北江的河流滋养着。北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闪烁的霓虹,斑斓地倒映在水中,流淌千万年的北江,穿越时空,从那云遮雾绕的连绵群山中不舍昼夜地奔流而来,又向珠江、向大海流淌而去,把一个喧嚣的、人气很旺的城市带到了今天。水,赋予这座城市以魅力,也赋予这里的作家诗人创作的才气和灵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远的文艺工作者正是因了这种独天得厚的条件,继承清远优秀的文化传统,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尤其是建市近二十年来,清远诗歌写作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众多诗歌爱好者、写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将清远的诗性空间拓展,烹饪出了清远的诗歌盛宴,让人感受到诗性的氛围愈来愈浓稠。大家热情为诗,其表征更加明显:诗人群体形成,涌现出唐德亮、华海、黄海凤、成春、李伟新等大批活跃于本土的新诗诗人,有骆雁秋、李经纶为代表的格律诗人,还有散落全国各地颇有影响的清远籍诗人,如韦丘、欧阳翎等;更有一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歌爱好者,不断添列方阵中。不论清远内外,这特定地域养育的诗人们,同怀诗歌情结,在诗坛耕耘,不断壮大着清远的诗人群落。

从年龄结构上看,他们当中既有年富力强的中年,热情似火的青年,也有耄耋之年的老者。从身份来看,他们既有在稿纸上耕耘了几十年、成绩卓著的兼职作家,也有初出茅庐、尚不为人知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的正式职业是新闻工作者、政府机关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打工者,还有在校师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诚实,专注,一致。这些品质,集中体现在他们发表和结集出版的作品中。

诗人群落的形成,爱诗、写诗、谈诗、议诗蔚为风尚,诗意弥漫,诗情高扬,清远的诗性空间热热闹闹,繁荣空前,令人欢欣鼓舞。观照和审视他们的创作,——不在于苦干,而是凭性情、凭才气、凭骨子里游弋的诗思,浸润出诗歌的异彩。从题材选择、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传达方式、风格形成等方面来认识,每位作者都各有特色。

    二、十年盘点:发表出版获奖转载多

归纳起来,清远诗歌创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表多。可以说,从《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民族文学》、《星星》、《十月》、《当代》、《诗潮》、《中国诗人》、《绿风》、《诗林》、《诗歌月刊》、《扬子江》、《作品》、《中西诗歌》及美国《新大陆》、《美华文学》、《正报》、台湾《创世纪》、《葡萄园》、《秋水》等国内外数百家报刊都有清远诗人亮相其间。

二是出版诗歌专著多。建市10年来,清远诗人共在国内外知名文学报刊发表诗歌数千首,出版诗集也成热潮,随时都有作者的诗歌集子新鲜出炉。迄今为止,先后出版个人诗集60多部(其中诗评集4部)。

三是获奖多。已有20多部(首)诗作获省以上奖,特别是广东鲁迅文学奖、广东新人新作奖、诗刊主办的诗赛等级奖等。主要有:唐德亮的诗集《苍野》获第七届广东鲁迅文学奖、诗集《南方的橄榄树》获广东省第八届新人新作奖、组诗《山谷烟尘》获《文艺报》中国作家论坛五周年征文一等奖;长诗《羊,或者狼》获《儿童文学》全国读者投票评选“全国十首魅力诗歌”,同时评为“全国十大魅力诗人”;黄海凤诗集《弹奏阳光》获广东新人新作提名奖,短诗《端午》获中国作家、女友杂志举办的全国青年诗歌大赛三等奖;潘公才儿童诗集《小青蛙上月亮》获1993年冰心儿童图书奖、广东第五届儿童文学三等奖;成春散文诗《水啊,我的魂灵之水》获诗刊社、郭小川研究会举办的“露露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呼啸的长鞭》获长城杯世界同题散文诗大赛三等奖;马忠的诗歌《语文老师》获中国教育报、山东省作协举办的全国首届“杏坛杯”校园文学作品大赛诗歌类三等奖、《草帽》获诗潮杂志首届“巨龙杯”全国诗歌大赛创作优秀奖;杨振林、李伟新歌词获省奖;黄海凤、李伟新诗获广东文学大赛三等奖等。
四是被转载的作品多。不少作品被《诗刊•中国新诗选》、《诗选刊》、《杂文选刊》等转载,多位作者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广东作家协会五十年文选》以及各种权威选本。

五是影响大。一些诗人的作品引起诗坛关注,《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民族文学》等国家级报刊及《星星》、《理论与创作》、《当代文坛》、《南方日报》、《中外诗歌研究》、《新世纪文坛报》等近100家报刊发表了著名诗人诗论家朱先树、杨光治、叶橹、丁芒、龙彼德、陈良运、袁忠岳、晓雪、熊国华、蒋登科、温远辉等数十位名家的评论,给予高度评价。

    三、诗歌格局:传统与现代多元并存

清远诗人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唐德亮,是一位思索生命哲理型的诗人,他的诗里有着沧海桑田般的史诗意念和原始的潜动力,他既注重从广泛的社会现象中摄取深沉的人生哲学,又赋予诗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把艺术的触角伸向更为复杂深远的文化历史现象,力图透视文化历史的流变和兴衰更替的轨迹,以及难以言说的规律和复杂多重的因果关系,从而使他的诗作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他的诗歌完全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命歌吟,以超越时空的空灵韵味和厚重的情感倾诉了自己对生命、对生活以及对诗歌本身的感悟与理解,创建了一个空旷辽阔、发人深省的艺术宫宇。他的诗在岭南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雨雪风霜、日月星辰、动物植物都有感觉,随时参与构建其诗境。华海的生态诗,语言精炼,意象深邃,朴素自然,清新淡雅。既有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韵味,又有着现当代诗歌精神的风姿,澄明而生动。在生态诗歌创作基础上,华海提出了生态诗歌理论,并在《清远日报》开辟专栏,其专著《当代生态诗歌》对零散、原生的生态诗歌创作进行了评论、研究,以推动诗人进行自觉的生态诗歌写作,引起了诗坛的关注。

李伟新的诗在创造古典诗美的同时,又着力张扬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作品一向不囿于简单地咏吟古人古事,停留在描述对象的表层,而是着力于对古典诗美的创造。而这种对诗美的创造,又往往溶解在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价值的追寻中,从而将古典诗美与现代诗韵进行有机融合。

成春的散文诗颇能“小中见大”,深入发掘。其作品在取材立意、谋篇布局和文学语言的运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常常在并不新鲜的题材上,出人意外地奏出新的乐章,闪烁出独特的思想锋芒。而另一个散文诗作者吕杰汉的作品也写得自由舒放,情感真挚,气韵生动,富有哲理。

近两年,刘顺涛在诗歌创作上的势头不错,不时有作品在报刊发表。杨振林、欧运通、徐润、李德嘉、邓维善、曾新友、周建生等诗人的诗歌在艺术倾向、艺术风格上也各有千秋。独辟蹊径的潘公才、曹鉴彪的儿童诗受到儿童们的欢迎。女诗人黄海凤、唐小桃、汤惠群、蓝树娇等的作品皆注重内心抒写,有着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诗歌的细腻、温婉与柔情的一面,富于变化,诗行间流淌着的纯净飘逸的牧歌情调,每每引领心灵进入美的国度……

骆雁秋、邱鉴波的旧体诗较有影响,不论是写景咏物,都十分注重艺术境界的创造,在古老形式中注入新鲜血液和自己的爱憎之情,体现了高贵的情操,也展示了独特的美学观。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些规律性的启示。

在清远诗群落中,还有一类在写诗的同时,兼事诗歌评论的创作,他们是华海、阿南(已调走)和马忠。作为打工诗人的马忠,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出版了3部个人诗评集,并有多篇诗评诗论在《民族文学》、《扬子江》、《文艺报》等文学报刊上发表。

    四、魅力抒写:乡土气息与民族特色

相对于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清远诗歌更具乡土性气息与民族特色。虽然也不乏大量抒写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打工主题的作品,但地域特色更能彰显清远诗歌独具的个性与魅力。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清远有上千年流传下来的瑶壮族传统文化,有纯朴和深厚的民族风俗,也有本民族传统的盛大隆重的节日。从瑶寨壮乡走出来的著名诗人唐德亮,抒写了大量关于瑶山题材及粤西北风情风貌的诗作。如,歌颂瑶族古代英雄的《十二月歌》,写瑶族历史上开创生活的《火神》、《水神》和《鼓王》,反映瑶族生活习俗的《瑶家澡桶》《瑶家火塘》,展现民族团聚欢庆日子里的《篝火》,更有史诗般深厚的《写给瑶山》……诗人质朴苍劲的放歌,汇成了诗集《苍野》,并一举获得了广东鲁迅文学奖,朱先树、吕进、杨光治等国内20多位评论名家为其撰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等报刊推介,对唐德亮从诗中发掘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艺术追求与写作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清远诗人群落,很注重强化清远地域概念,很多诗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诗中冠以清远之名,比如《清远道上》、《清远吟》、《清远新貌》等。纵观清远诗歌,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但直接或间接书写清远的作品却占相当比例。黄海凤的诗集《聆听清远》便是其中之一。从书名看来,地域色彩的暗示性就很强。其中无论是描绘碧波荡漾的北江,还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新温矿泉,或者神秘瑰丽的连州地下河,以至峥嵘奇崛的英西峰林,霞映雾绕的飞霞山,诗人倾情所写的均是被誉为“广州后花园”的清远,展示了清远秀美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和城市风貌。

这些作品,与众多宣传、介绍清远的文字存在根本的区别,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清远,用敏锐的心灵捕捉清远,一个行政区划的清远变成了人文视野里的清远;与旅游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相比,用文学的手法来描述清远,语言艺术的魅力更有立体感和深度。通过阅读,让人从中感触到了一个地域的脉温与跳动,抚触到了一个地域的灵与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一个历史的清远,时代的清远,风情的清远,风云的清远。这些令人茅塞顿开、自信倍增的作品,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个清远人倍感光荣和自豪。

这种“人文清远”的写作,实乃一个诗人写作达到成熟时的自觉,亦是清远诗歌地域写作的成功尝试。如沈从文之于湘西,贾平凹之于商州,都写出了那片自然山水和人文风情的神韵,营造出了一种氛围和意境,传达出了一种精神,赋予了那块土地一种独特的美。而这种特殊的写作与诉求方式,在其它地区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清远的诗歌精神,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不跟流风,不逐时尚,扎根泥土,运思浩空。基本上各自为战,独立地走自己的路,看上去布不成阵,实际上饱含着创造的热情,存在着多种探索的指向!

    五、走向未来:创新中拓展诗性空间

当我们在对清远诗歌群落和诗性空间的扩张,感到欣喜与鼓舞的同时,也不得不对诗歌的整体处境和现状深表忧虑。爱好诗歌是一种冒险,当时下的社会张扬着物质利益至上,市场经济将功利和实用发挥到极至,虽然我们时常听到来自正统渠道、正经声音,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实际上,真正文化的却沦落至幽暗的底谷。对于诗歌价值,可能没有葱花蒜苗更实惠,诗人更是人群中的另类,不招来白眼便是幸运。但清远诗歌生长葳蕤,诗人以苦行僧式的行吟方式,用文字的触角去触摸社会时代、人生性灵,感知生命脉搏的跳动、幽微中的丝丝亮光,悲喜忧伤激愤,这不得不让人对清远诗人群敬佩有加!

随着清远现代化的进程,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人口剧烈增加,清远这片热土和城市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清远的诗人应多角度、更丰富地表现众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视野开阔地对城市文明进行审视与批判,真实地传达诗人的爱憎和具有现代性的审美感知。

尤其是对于当下这个资讯时代而言,是否要刻意地寻找一种本土性已并不重要。博尔赫斯就认为,身为阿根廷人,用不着特别地去写什么阿根廷的意象,反而更可以大写一些异质文明的意象,因为阿根廷文化的血液就流在阿根廷文字里,诗歌的脉搏就是阿根廷的脉搏。博尔赫斯自己身体力行,在他的诗中,大量地有着欧洲的、亚洲的文化意象,有着许多全人类性、全世界性的意象,但他的诗并不因此而丧失阿根廷色彩,这色彩反而更显浓烈。

因此,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这样一个资讯时代,诗歌写作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时代的精神是否暗入诗人内心的冲动?诗歌的关键就是诗与思。诗歌,就是用诗歌语言来实现对世界的入思。因而,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强调地域写作。内心深处的清远,它可能制约着我们的认知角度,制约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它的影响将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说我们的诗歌需要展现清远,写出清远特色,那么,我们展现的应该是这片土地之上为我们所独见的湛蓝的,充满神性的天空,而不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概念。
2009/7/6 18:03:24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1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302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