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本质——诗的说有赖于听:诗是交谈。这是一种很伟大的创见。在我看来,诗本身就是交谈。当杜冬生的诗稿展现在我面前时,其实他已经是向我坦诚地敞开了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我也不由自主地向他的文字敞开内心,进入一种纯粹的交谈状态。
诗是一种感情流露的特别方式,也是一种特别的文字。杜冬生的诗歌写作有15年的时间,在这15年里,他走过了一段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他的经历,从任教到从政,可谓历经风雨。作为一个诗人,他亦政亦文,既是文学会的重量级人物,又是重要的干部,繁重的工作不说,还在工作之外进行诗歌创作,其间饱含了多少孤独与艰难,却鲜为人知。这种对文学的狂热和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他的思想,从写人生主题、生存际遇到写爱情、亲情、友情,有一种感染力,能让读者走进诗中,产生共鸣。
乡村展开巨大篇幅/城市在高处闪射光芒/时代运筹调和一切/它计算城乡进程,计算/远与近,疏与亲,隔与合/乡村时光泥泞束缚空灵/我的祖辈呈开黝黑的脸膛/勤劳的身体无法安慰土地/收成,是简单的加减/母亲请允许我这扛木头的块头/走向城市的车水马龙/硬化的路面有一阵脚步/踉踉跄跄,踢踢沓沓/城市被一张张通行证占据/生存讲求依据见证本领/人们自转他们没有檐街聊天/胸襟,是唯一的自留地/有人憎恨粮食种下荆棘/明枪暗箭袭击路人/母亲请允许我这被蜇痛的善良/回到乡村的淳朴中疗伤/都市是身影,乡村是根系/关于异乡人关于出生地/我们在两者之间变换车次/这些年,我深深承受着/人体本能的变化(《城乡之间》)
杜冬生作为一个乡土少年转变为一个都市博弈者和寻道者,虽然融入了城里人的群体,站在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但是他的内在生命又在本能地拒绝它们,他的眼光不时地回到生命的原生地。诗中提到“母亲”这个意象,是很特殊的。母亲是儿子获得精神的来源,正如他所经历的那些穷苦的日子,母亲给他的形象是无私、坚韧又弱小的。母亲无法代替儿子去承担外面的世界,她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的是让儿子过得更好,远离她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在母亲看来,儿子应当远离大山,去过城里人过的生活,因为那是一种高贵的象征。然而,就在杜冬生在城市里打拼时,发现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差别,“人们自转他们没有檐街聊天/胸襟,是唯一的自留地”,城市并不像乡村一样淳朴,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算计和更多的冷漠。他思量着那些城里人的行为、繁闹的街市,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在巨大的心理落差里,母亲成了一种依托,一种平衡的支撑点。杜冬生的感情是真挚的,无时无刻不在发出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且他在这首诗的后记里也有说到:“饱受人际和世俗的折磨之后,我怀念乡村,时时感念乡村的好,乡村和父母成为我精神的依托”。
农人的思想已彻底侵入了/父母的体内。父母正值壮年/他们常跟在牛屁股后面/他们白天忙活,在孩子/远行的前一夜反复叮咛/反复咀嚼,如反刍的牛/要把所有粗糙的成分/梳出机理。父母健忘/父母小时候成绩定低下/把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颠倒着次序,重重复复,揉作一团/我临行的脚步很沉/担心父母苦心的叮咛/在左脚或者右脚走失(《叮嘱》)
这首《叮嘱》,语言朴实,是一个从粤北山区走出去的农家少年本质的朴实,不会耍花腔,不会唱高调。他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描述着父母的劳作和勤苦,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附于自然界的生活秩序。当儿女要远行的时候,一遍一遍反复叮咛。虽然有些话,我们觉得是父母多心了,也或许有些话我们已经深知,又或许有些话我们已经听过好几遍。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一遍是不够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临行的脚步很沉/担心父母苦心的叮咛/在左脚或者右脚走失”,这种诗意的抒情,是对感恩的一种个人体认,感恩带来了一种承担,他不时地想到要承担一个家族的命运。
杜冬生的诗歌,情感是真挚的,真诚浓郁,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赞歌。并且这种感情又是强烈的,读来就能感受到。可见诗歌语言的力量,是要靠感情的强弱来判断的,感情越有力度,语言就越显示其内在的魅力。那些在语言上一味地华丽,不过是在掩饰作者感情的贫乏而已。当然,杜诗的真挚还表现在其他诗歌方面,比如他写爱情,他的那首《去吧,长发女郎》,给人传达出一种不再挽留、痛下决心的心情;写亲情,在《在你的山前招手》中用一种哀伤的语调诉说着对奶奶的深深的爱,同时也在愤怒地控诉着那些儿孙们的冷漠,读后让人倍感痛心;写友情,《兄弟的桥梁里》写出了一种友情的现实,那就是没有永恒的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是以前关系再好的友人也有可能变得陌生。同时也隐约感到友情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时间会认识不同的人,由于很多原因,友情的保质期变得我们无法掌控,只好看着它顺其自然。
(与原文相较有删减)
发表于《清远日报》(2009年5月26日 B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