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2月29日中午,昆明市盘龙区五里多小学,周周被老师留校,要求抄写名为《语文课课练》的教材,直到中午1点,老师让他回家,在吃了午饭后,他选择把红领巾挂在卧室房门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又一个鲜嫩生命的殒逝!又一个悲情的抗争。然而,对于孩子的死,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学生减负工作的再次关注。
新闻配发的图片是一位母亲在称量我们所熟悉的书包,那沉甸甸的硕大书包在我们的印象里经常坠附于孩子上学路上那努力前躬的脊背上。只是,书包前少了两样东西:一幅眼睛、一个鲜红的红领巾。更令人心焦的是,少的远不止这些,用那鲜红的红领巾自缢的书包的主人而或此时因为除去了书包的重负,正迈着轻快的步子蹦跳于自由的空间里,审视着这原本应该美丽的世界……但是对于我们、对于孩子的父母,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多年以来,国家教育致力于对学生的减负工作,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更是下发了多种举措。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对下一代的全面发展显得非常关注。具体到要求中小学开足、开够音体美课程及学时;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以及保障学生的活动量;甚至严格规定个学段的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和作业量。可以说,为了能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上级有关部门真是煞费苦心!
然而,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到底实施的如何呢?
绝大多数的人跟前都会有许多的学生,于是绝大多数的有都有机会看到那熟悉的沉重书包,还有前伸的臂膀,甚至戴在眼前的厚厚瓶底。若不是孩子胸前的红领巾,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一个个幼小的身躯好似河边努力前行的纤夫,或者,是欲意挣脱缰绳的耕牛……。
当周周把鲜红的红领巾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的时候,他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告诉我们什么。但是,一个还未曾绽放的鲜嫩生命,用他的死亡来抗争那原应是每个人都十分热爱的世界,这不得不使我们做一番沉痛的思考。
童年应该是无邪的,烂漫的。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老师在讲到这一环节的时候都会引导先生认识到小学生在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可那是仅仅是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读书,而今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愿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在孩子呱呱坠地之时就对孩子寄予极大的期望,甚至将此生未尽之事、未了之愿一起加附于孩子。名师、名校;兴趣、爱好,别人家有了,我们绝不能少。在“我是为你好!”的台词掩护下,“你的作业做了吗?”、“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啊?”成了对孩子的最好鞭策。 于是,有了整日陪孩子奔跑于各种各类补习班、兴趣班之间的妈妈;有了深夜伴女儿在街头练舞蹈基本功的爸爸。更有了无数在深夜12时还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不能睡觉的孩子。看到小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两行热泪滴洒在作业本上,其实我想,家长也未必心里没有一点怜爱,但是让孩子不能输的信念支撑着家长的铁硬内心——社会压力大啊!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本次周周的事件或许会认定为一次教学事故,周周的老师估计难逃此咎,原因是让学生留校抄写作业导致孩子想不开是事情报道中的主要缘由。但是值得说一说的是,文中的《语文课课练》并非教材,而是一种课外辅导作业,虽然上级明令禁止,可是仍是每校都有的辅导作业类出版物。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在上级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要学生做此类作业?为什么在放学之后本应是休息的时间,而还要坚持伴着学生在教室苦做作业?这些,我想绝非是周周的老师一个人难以逃出的怪圈,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有类似的苦衷。
笔者见过相对较严重的几种情况:
在一个教室,拿起一个二年级教室里的小孩子的一个个小手,在右手的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个有豌豆那么大面积的一层厚茧。
在一个六年级教室,一个学生在赶做昨天没有完成的作业,孩子一下子使用两支笔,两支笔的中间用胶布捆绑着一支木棍,这样,她就可以一下子写两行,可以加快速度,好赶出老师布置的一次一个单词写100遍,要写200个单词的任务。
在另一个学校的五年级,因为中心校要抽考,抽出的五个学生坐在前一排,老师看着辅导者写试卷,后面的学生在看着课外书、玩游戏。就在五个学生中的一个刚做完一张试卷后,老师拿出另一张试卷要求其继续往下写。该学生接到试卷,看了一眼,捂着嘴干呕起来。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说不是,是试卷做多了,一看见试卷就想吐!
老师也有老师的苦衷:作业也不是我要求的,学校和上级要检查,数量是他们定的,不写够怎么行?考试的事情更是举足轻重,考不好不仅没有面子,评职晋级,凡此等等。平时怎么教都行,考不好就是教不好。这五个学生考得好,就是所有的好,就是成绩!
在素质教育大呼大喊之时,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
太现实了,也异乎寻常的残酷。
现实于功利,残酷于竞争,于是,造就了这个畸形的社会。能在这种畸形的碾压中生存的,或者钢条;或者粉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