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蓝默诗歌
晚秋,西安的天气陡然间变得寒冷了起来,雨打在街道旁绿色尚存的树叶上。穿过午夜已过的街道,回到住处。用门窗推开城市昏黄的身影和一阵连着一阵的雨声,看一个“睡在时间的门槛上”的人。
睡在时间门槛上的人,不会是走卒小贩,也不会是达官贵人,更不会是混世的无赖。除了诗人,没有人有如此雅致和超然之心态。何谓诗?“睡在时间的门槛上”,就是诗!我和蓝默未曾谋面,蓝默经常光顾我的博客,有时候也会留下浅浅的痕迹。我天生懒散,上网的时间不是很多,很少回访其空间。蓝默似乎很了解我的性格,依旧时常来空间看看。
长诗《白夜》完稿后,为其出版倍感郁结。偶尔也到好友的空间去走走,当做散心的一种方式。我点开蓝默的博文目录,被《留一点墨香浴东风》留住。忍不住将其作品下载了几十首存进硬盘,打印出来放在枕边。我有个嗜好,就是喜欢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和书法作品。书页间和宣纸上散发出来的墨香令我陶醉。评诗没有嗅墨香那么简单,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理论研究,又在诗歌创作上素养较差的人论诗就会偏颇难免。所以我将声明写在前面,我写得不是评论,只是读诗的一点感受,这样读者和作者就不会看到有失偏颇处贻笑大方了。
蓝默诗歌很注重诗歌的标题,很多诗歌只读标题,就能感受到浓郁诗意。《留一点墨香浴东风》、《睡在时间的门槛上》上等等,标题本身就是诗!由于时间关系,我无法读完蓝默所有的诗歌,对其诗歌风格很难下定义,也很难给予精确的论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蓝默的诗歌没有染上这个时代特有的口水顽疾。诗人走着一条诗意的诗歌道路。
一滴泪,落地的时间,很长
一句话,沉默的过去,留香
鲜花掩盖痕迹,小草凝结露珠
感动于掌心传递的温暖,静心静气
感动于指尖缠绕的光阴,携手前行
此去经年,万水千山
以些许沧桑的心,看待人情冷暖
年轮一圈圈加深,枫叶落尽
隔窗徘徊的秋声,见证了旅途上最纯净的洗礼
忧伤与喜悦变换的文字
化成唇上那一抹锦绣
起舞弄影
——《那时花开》
一滴泪落地的时间只在瞬间,在诗人的笔端却要经过久远的时间。当然了,不是每个人的眼泪都会停留在一首诗歌里。弥久留香的话,自然需要穿越时间才能进入诗歌里。诗人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人或事。我们只能通过“感动于掌心传递的温暖”和“感动于指尖缠绕的光阴”来感悟。人生成长的过程是对苦难历练的过程,痛苦和磨难让人生变得成熟。冷漠和冷酷都与成熟没有关系,诗人在历练之后,胸怀是豁达的。“以些许沧桑的心,看待人情冷暖”,树在春秋里留下年轮的痕迹,而人在经历种种诱惑后,往往会失去本真。只有藏着诗心的人才可以“隔着徘徊的秋声,见证了旅途上最纯净的洗礼”。文字无所谓忧伤与喜悦,是我们的心感知着世界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忧伤。在万千变幻无常的人世,只有历经辛难依旧保持最初的情感,才能品尝到“化成唇上那一抹锦绣”。
诗不能给人带来一种洗礼,也应该带来一抹清纯和淡雅的美。“一滴泪落在枕上/一杯水洒下阳光/几分姿色淌不过/流水千江/素颜问月//这些心事/有一天,我会交给沙粒”,(《六月过去,还有夏季》)是的,即使倾国倾城的姿色又如何?流水无情,逝者如斯,诗人面对这些无情之物,没有顾影自怜的悲伤,也没有怨天尤人的哀怨,而是一种处事不惊的淡定:“有一天,我会交给沙粒”。生命有长短,人生有穷拙,处之坦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不了解诗人的生平,也无从知道诗人的尘俗命运,却在诗人的很多诗作里感知到诗人坦荡的胸怀:“捧一洼净水洗洗手,留一份纯净在心底,和泥巴、数沙粒”(《榆钱儿》);“清晨,太阳笑着告诉我/昨晚下了一夜的雨/风和雨纠缠着,理不清思绪/翻开一页纸/看到一个简单的幸福”。(《想飞》)
“广场上欢庆的劲歌狂舞/又升高了这个夏天的温度”。(《宿命》)现代是个喧嚣的时代,没有一块石头和一株青草能逃避时代的干扰,诗人除了保持内心的自我宁静外,无处可以回避时代的困扰。当下无时不在的喧嚣和庸俗、恶俗的社会现实,也令诗人产生厌倦,心生逃避:“妓女向黑夜出卖肉体/官僚向贪欲出卖灵魂/我不能出卖我自己/于是,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无法责备诗人对现实的回避,诗人的自身生活状态在这个时代所处的劣势地位,生存的压力是这个时代诗人共有的疾患。但蓝默到底是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依旧担当着一个诗人固有的责任:“给麻雀搭个窝,多少亿?/给建设者一个荣誉//标榜与时俱进,没有歧视/造了一个词,罢、罢、罢,搬石头去”;(石头、农民工、梦呓)“生与死、光明与黑暗/只有一墙之隔/对人为毁灭的兴奋和愉悦/对自然毁灭的恐惧和担心/扭曲了灵魂,扭曲了善与真”。(《石头》)我们深知,诗歌于这个时代和诗人的命运一样,处于弱势地位。诗歌什么也改变不了,愤怒、鞭挞都无济于事,诗歌仅仅代表诗人的良心和良知。
我合上诗稿,合不上窗外依旧滴答不停的秋雨。说了大篇废话后,还想对远方的诗人说点什么,竟然想起蓝默《红》里面的诗句:“天堂的石门敞开着;下雨的时候,你说,好好写诗。”
2010年11月3日於长安行宫
|